有感十二首甲午(選三) 其二
海外孤懸一彈丸,
百年圣澤自衣冠。
突驚瀛島更塵劫,
真見金人泣露盤。
技盡媧皇天莫補,
冤沉精衛海難乾。
可憐剩水殘山地,
父老猶思撼岳難。
海外孤懸一彈丸,
百年圣澤自衣冠。
突驚瀛島更塵劫,
真見金人泣露盤。
技盡媧皇天莫補,
冤沉精衛海難乾。
可憐剩水殘山地,
父老猶思撼岳難。
海外孤懸著一座如彈丸般的島嶼,百年間蒙受圣朝恩澤保持華夏衣冠。突然驚聞瀛洲寶島遭遇戰火劫難,真如金銅仙人含淚辭別承露玉盤。即便用盡女媧補天的神力也難挽回,精衛填海的冤屈深沉大海難以枯干。可憐這剩水殘山的破碎土地上,父老鄉親仍想抗敵卻如撼動泰山般艱難。
彈丸:比喻狹小但重要的地方,此指臺灣。
圣澤:指清王朝的恩澤。衣冠:代指華夏文明傳統。
瀛島:指臺灣,古代稱海外仙山為瀛洲,此處借指。塵劫:佛教指塵世災難,此指戰爭。
金人泣露盤:用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典故,金銅仙人被魏明帝遷離長安時泣別承露盤,喻國土淪喪之痛。
媧皇:女媧,傳說中補天的女神。此句喻局勢崩壞無法挽救。
精衛:《山海經》中銜石填海的神鳥,此指收復失地的壯志難酬。
撼岳難:化用“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指抗敵力量薄弱,難以動搖侵略者。
此詩創作于甲午戰爭(1894-1895)后,清政府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詩人目睹國土淪喪,以組詩《有感十二首甲午》痛陳時艱,此為其中第二首,聚焦臺灣被割讓的歷史事件,反映當時愛國士人的悲憤與反思。
全詩以臺灣割讓為核心,通過神話、歷史典故的巧妙運用,既揭露了戰敗的慘狀,又展現了民眾的抗敵之志與無力感,是甲午戰敗后知識分子家國情懷的典型寫照,具有強烈的歷史紀實性與文學感染力。
笙簫婉孌落人間,目極靈芝宮不還。 猶喜遺音吾獨識,且教明月住空山。
龍泉出匣鬼神驚,獵獵霜風送客程。 白發垂堂千里別,丹心報國一身輕。 劃開云路沖牛斗,挽落天河洗甲兵。 馬革裹屍真壯士,陽關莫作斷腸聲。
小儒各標榜,百偽無一真。 圣人雖復起,難使醨酒醇。 竺乾天人師,日月萬古新。 法像自東漢,翻譯盛西秦。 晶晶第二月,擾擾虛空塵。 當時廣長舌,論說亦已勤。 眾生日蚩蚩,苦樂從冤親。 彼海亦有岸,何人獨知津。 從來解義趣,涕泣常沾巾。 醉中逃禪客,恐非三乘人。
蒹葭白露早紛紛,上下參差意象分。朔漠南來應累譯,衡陽北望盡同文。
方思坐臥觀三日,又見紆回作五云。一一總成龍鳳質,可教容易換鵝群。
人似已圓孤月。心似丁香百結。不見謫仙人,孤負梅花時節。愁絕。愁絕。江上落英如雪。
一水盈盈牛與女。目送經年,脈脈無由語。后夜鵲橋知暗度。持杯乞與開愁緒。 君似庾郎愁幾許。萬斛愁生,更作征人去。留定征鞍君且住。人間豈有無愁處。
一旅南巡瘴海邊,孤洲叢樾系樓船。 從容卷土天難定,急難防胡地屢遷。 丹鳳未傳行在所,黃龍虛兆改元年。 當時血戰潮痕在,常使英雄涕泫然。
欲向匡廬臥白云,宮亭水色盡氤氳。 千山日射蛟龍窟,萬里霜寒雁鶩群。 浪擁帆檣天際亂,星臨吳楚鏡中分。 東南歲晚仍鼙鼓,莫遣孤舟逐客聞。
雄謀竟不決,寶玉終不愛。倏爾霜刃揮,颯然春冰碎。 飛光動旗幟,散響驚環珮。霜灑繡障前,星流錦筵內。 圖王業已失,為虜言空悔。獨有青史中,英風觀千載。
自知年幾偏應少,先把屠蘇不讓春。 倘更數年逢此日,還應惆悵羨他人。
明從海上來,皎皎入我牖。 何如登高臺,對月把尊酒。 問月月無言。浩歌詩千首, 幾人知此樂,此樂公所有。
林亭幽且深,砌下玉溪水。 淙琤環佩聲,曉夕清心耳。 使君性所樂,愛玩不少已。 方持利物心,默坐窮至理。
堂前對花柳,堂后瞰沼沚。 賢者堂中人,虛心湛如水。 煩暑當風窗,中宵隱月風。 作詩紀勝概,詩與水清泚。
西山最高峰,積雪連四季。 登樓試寓目,入國有故地。 烽候雖久息,武經思豫備。 文饒昔籌邊,公意今無愧。
二亭雖云小,好在泉石間。 白石自齒齒,清泉亦潺潺。 公府無留事,暫來寄余閑。 筇杖烏角巾,一日幾往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