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廬山二首
西山行徹見羌廬,碧玉棱棱奠一區。南去北來頭白盡,不知五老鬢斑無。
三十年前湓浦尉,五千里外解符歸。廬山相見應相笑,為借云泉一濯衣。
西山行徹見羌廬,碧玉棱棱奠一區。南去北來頭白盡,不知五老鬢斑無。
三十年前湓浦尉,五千里外解符歸。廬山相見應相笑,為借云泉一濯衣。
沿著西山一直走到頭看見了廬山,它如碧玉般棱角分明地矗立在那里。從南到北奔波到頭都白了,不知廬山五老峰是否也已鬢發斑白。三十年前我任湓浦縣尉,如今在五千里外解職歸來。廬山見到我想必會相視而笑,我想借山中的云泉洗一洗衣裳。
徹:盡頭。
羌廬:即廬山。
棱棱:形容山的峻峭。
奠一區:穩穩地占據一方。
五老:指廬山五老峰。
湓浦尉:湓浦縣的縣尉。
解符:解除官職。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從詩中“三十年前湓浦尉”推測,詩人曾在湓浦任縣尉,多年為官后解職歸來。當時官場可能讓詩人感到疲憊,而廬山一直是他心中的向往之地,在經歷人生起伏后重見廬山,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人生的感慨和對自然的追求。其特點是情感真摯,將個人經歷與對廬山的情感融合。在文學史上雖不算具有重大影響力,但展現了詩人獨特的情感體驗和對自然的熱愛。
散帙倚東樓,川原一望收。蟬鳴黃葉寺,鳧下白蘋洲。落日青山外,西風古渡頭。江鄉景堪愛,禾黍萬家秋。
時遭喪亂墮胡塵,贖轉蛾眉竟有人。塞外云埋多少骨,累累半是漢家臣。
又到尊前喚奈何,旅愁偏傍故園多。期喪僅未妨絲竹,作達幾成廢嘯歌。粲社悲歡多化石,窮途緩急盡監河。知君同病關心甚,不厭頻頻犯夜過。
起來霜重滿淮船,更覺今朝分外寒。放閘老兵殊耐冷,一絲不掛下冰灘。滿閘浮河是斷冰,等人放閘要前行。劣能開得兩三板,爭作摧瓊裂玉聲。遮藏水面被殘冰,流盡殘冰水正明。幸自奔流總驩喜,落洪須做不平聲。沿河過閘夢中聞,奇觀何曾似此晨。雪濺雷奔乍明眼,天跳地趠也驚人。
悔將淚眼向東開,特地愁從望里來。三十六峰猶不見,況伊如燕這身材。
慈烏復慈烏,姿態何瑰奇。由來能反哺,厥性仁且茲。心既育亦長,飛息相追隨。靈異匪凡匹,鳴止適所宜。況此鐘素質,皎潔純不緇。霜毛正璀璨,雪羽何陸離。馴狎出天性,回翔動光儀。昨日產京兆,呈祥應明時。今復來南交,致身白玉墀。振翮發華彩,瑤臺皓同輝。瑞物不易致,嘉禎協昌期。圣皇有至德,大孝感穹祇。宗廟既昭格,於焉錫蕃禧。經始方在茲,都邑煥巍巍。奇祥日駢集,寶祚綿鴻基。百辟總歡抃,恩波洽華夷。治化超前古,端拱自無為。愿同鵲巢什,萬世歌雍熙。
九皋端不入雞群,羽衣翩躚質也文。健翮漸逵天上去,光依日月脫塵氛。
渡口人爭發,出江舟已微。鐘聲離岸小,帆影逐星稀。朔雁連云度,寒潮伴月歸。蒼然山一帶,隱隱伏長圍。
行臺北面是蒼山,古柏風生分外寒。又值元宵春一度,謾燒紅燭伴清歡。
不欲千時去,探元獨是非。春光才過半,又見落花飛。
一枝靈壽落吾手,布褐綸巾便不孤。林下敢同蒙上賜,花前絕勝倩人扶。朱藤未見來南詔,斑竹徒聞贈洛都。支離病骨君能念,消得兒童喚老夫。
窄路在人間,命寄詩鄉闊。信口沒遮攔,這也是生活。
經如造化妙難窺,生長收藏自四時。若語本原澄徹處,寒潭秋月正適宜。
劫罅何須鹿馬分,尋香蜂蝶易成群。喧喧笳鼓滿庭春。眼底漫飛千片雨,心頭空裊一絲云。當時不合阻芳樽。蟻國槐高醒夢分,人非麋鹿久難群。年年輕負古城春。肯放初心隨逝水,聊將睡眼對流云。一簾冰月就清樽。清濁由來莫漫分,但能極處自非群。憑他引領者般春。緣去緣來皆定數,花開花落等浮云。綺筵散罷剩孤樽。
大江如鴨綠,蕩漾對糟丘。座上客常滿,何如孫楚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