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又樂名父以先世橙齋公種菜圖冊見示敬和冊中原韻 六首選四 其二
東南學派四明尊,
古鼎龍文未敢捫。
誰補漁洋疏雋句,
春潮艇子到籬根。
東南學派四明尊,
古鼎龍文未敢捫。
誰補漁洋疏雋句,
春潮艇子到籬根。
東南地區的學術流派中四明學派備受尊崇,那如古鼎上龍紋般的高深學問我不敢輕易觸碰。是誰來補充王漁洋疏朗雋永的詩句呢,只見春潮涌動,小艇來到了籬笆根前。
四明:指四明學派,是南宋時期以四明(今浙江寧波一帶)地區為中心的一個學術流派。
古鼎龍文:古鼎上鑄刻的龍紋,這里比喻高深的學問或珍貴的文化遺產。捫:撫摸,這里有輕易觸碰、褻瀆之意。
漁洋:王士禎,號漁洋山人,清代著名詩人,其詩風格疏朗雋永。
疏雋:疏朗雋永。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題可知,是作者看到吳又樂名父出示的先世橙齋公種菜圖冊后,和冊中原韻而作。當時可能社會文化氛圍濃厚,作者有感于四明學派的學術地位以及王漁洋的詩歌成就等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對傳統文化和學術的尊崇,突出特點是將文化典故與自然景象相結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沒有廣泛影響力,但反映了當時文人對文化傳承和詩歌創作的態度。
酹酹酹,金叵羅。吊吊吊,冷鶯花,有個詩翁坐。問問問,尊前月更來么。尋尋尋,卷中人相隨可。喜喜喜,展瑯函雨曳煙拖。怕怕怕,化銀杯粉殘香墮。老詞仙赴了玉樓科。俏佳人證了瑤池果。甚癡魂銷向畫圖多。
白玉一杯酒,綠楊三月時。春風馀幾日,兩鬢各成絲。秉燭唯須飲,投竿也未遲。如逢渭川獵,猶可帝王師。
床頭酒熟氣烝噴,嘉飯何妨置瓦盆。醉飽不知身世事,思量難報后皇恩。垂髫牧子行牽父,戴白山翁坐擁孫。卻笑東征西討客,龍堆萬里欲飛魂。
東風蹴起軟紅塵,多少看花得意人。試問青青楊柳樹,者番旖旎為誰春。
海宇升平賣劍時,漫勞筋力事東災。林陰沙際多春草,不羨文身太廟犧。
十戰秋風落拓身,青杉襟上淚痕新。到今報國攄忠憤,還是當年下第人。漢幟高張萬眾歡,傷心獨自淚汍瀾。可憐十載寒窗士,乞丐投河一例看。忍死須臾大節更,君家承旨尚偷生。流傳書畫人爭寶,試比君名孰重輕。三賢廟里舊論文,壇坫塵封冷夕曛。留作君家乾凈土,他年香火與平分。
團團明鏡合歡床,自到秋來每倦妝。落木寒砧動消息,敝裘故劍替思量。悶尋行跡苔花綠,又過歸期塞草黃。終是音書傳不到,玉階露下怯空房。
別后常相思。頓書千丈闕。題碑無罷時。
當代明經第一人,強年高步上星辰。錦袍玉帶兼三秩,白石清泉度七旬。謝卻鈞衡娛暮景,歸來桑梓樂長春。茲辰茲會遙相憶,南望南天祝頌頻。
六載皇都唱祖機,兩曾金殿奉天威。青山隱去欣何得,滿篋惟將御頌歸。
使君駐節錢塘口,曾見江潮突兀來。雪影障天千仞白,雷聲喧海兩山開。孤舟簸蕩行難穩,往事銷沉去莫回。南渡君王吟賞處,峰頭空指舊樓臺。
去年恰好雙星節。鵲橋未渡人離別。不恨障云生。恨他真個行。天涯消息近。不見乘鸞影。樓外鷓鴣聲。幾回和夢驚。
荒村日日不逢人,上砦依人愁遠身。猺獠潛通南嶺路,官軍誤信北風塵。糇糧給餉山車困,牛酒祈安野廟神。敢恨兵戈殘赤子,極知帷幄有忠臣。
汝種多香與子孫,勝于全買荔枝園。紫囊一樹人爭食,明歲招予作白猿。
仿佛風光似灞橋,行人到此幾魂消。高車駟馬重過日,好認臨風碧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