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其八十六
高而無上,低而無下。
上下三指,彼此七馬。
臨濟大師到此咬嚼不破,被黃檗拄杖再三痛打。
高而無上,低而無下。
上下三指,彼此七馬。
臨濟大師到此咬嚼不破,被黃檗拄杖再三痛打。
高到沒有更高的,低到沒有更低的。上下用三指表示,彼此像七匹馬一樣。臨濟大師到這里也參不透其中奧妙,被黃檗禪師用拄杖多次痛打。
高而無上,低而無下:形容一種極致、超越相對概念的境界。
上下三指:這可能是禪宗中特定的一種表示方式或動作,具體含義需結合禪宗語境理解。
彼此七馬:一種較為隱晦的表達,可能象征著不同的狀態(tài)或情境。
臨濟大師:禪宗臨濟宗的創(chuàng)始人義玄禪師。
黃檗:指黃檗希運禪師,臨濟大師的師父。
此詩為偈頌,偈頌常用于禪宗表達禪理、開示弟子。禪宗在發(fā)展過程中強調通過特殊方式讓修行者領悟佛法真諦,避免陷入文字和概念的束縛。這首偈頌可能是作者在特定的禪修場合,為了啟發(fā)修行者對禪理的思考而創(chuàng)作。
這首偈頌主旨是宣揚禪宗的高深禪理,強調要突破常規(guī)認知去領悟。其突出特點是語言隱晦、充滿象征。在禪宗文學史上,這類偈頌是傳播禪理的重要形式,有助于后人了解禪宗的思維方式和修行方法。
萍浮蓬轉菊江邊,兒女無知尚少年。地遠曾勞書再寄,天清已見月三圓。苦無蒲鴿能消暑,非憶莼鱸也吐涎。斗米千錢柴四百,故鄉(xiāng)回首益茫然。
甲秀天南粵會樓,甘棠春色滿炎洲。三山涌海風云合,五筦雄邊劍履游。太乙然藜猶在漢,赤松辟谷更封留。已占袞繡公歸日,咫尺驂鸞入帝州。
縷金裙窣輕紗,透紅瑩玉真堪愛。多情更把,眼兒斜盼,眉兒斂黛。舞態(tài)歌闌,困偎香臉,酒紅微帶。便直饒、更有丹青妙手,應難寫、天然態(tài)。長恐有時不見,每饒伊、百般嬌騃。眼穿腸斷,如今千種,思量無奈。花謝春歸,夢回云散,欲尋難再。暗消魂,但覺鴛衾鳳枕,有馀香在。
鸊鵜刀映角端弓,生長沙場膽氣雄。上馬揚鞭辭不顧,邊書夜出建章宮。雪花千里亂飄蓬,逐虜陰山已滅蹤。白草黃沙經百戰(zhàn),自憐猶覓酒泉封。焉支山外黑云連,翡翠樓中明月懸。未聽胡笳先下淚,行人無事莫臨邊。
蘭臺漆書成劫燼,竹簡徒聞發(fā)汲郡。大秦羊皮韌而澤,海外流傳亦已僅。祇園之樹森貝多,諸佛成道嘗摩挲。異種來從阿耨達,高柯不減必缽羅。寫經功德虔釋子,彼方初未有側理。傳模梵本禮牟尼,蘆為不律葉為紙。華嚴字母義蘊深,宛轉能該一切音。寫成誦習托忒語,海潮音遍旃檀林。靈文次第來中土,翻經臺開互編組。流支羅什各潤色,諸家定本或異詁。初祖西來辟上乘,埽除文字說傳鐙。競依高座證密諦,誰向珠林溯結繩。夢坡居士今摩詰,雅愛聰琴與殊蜜。駐足時聞檐葡香,寶蓋飛來照丈室。忽從異域得元殊,不啻漢史藏壺盧。秘篋攜來有耶舍,真詮譯出須曇謨。靈峰連麓呼猿洞,梅花彈徹聽三弄。護持大藏庋高閣,珍斯梵夾薦法供。金牛湖上參金仙,寶光應燭兜率天。山中老宿慎保守,好與龍泓補舊緣。
俗塵飛難倒,萬壑樹參天。忽見寒林落盡,時序易推遷。可惜出山泉濁,怎知孤云野鶴,棲處獨高寒。賴我無心物,伴我此身閑。攜筇杖,著芒履,上峰巔。松風石徑,昂首常自聳吟肩。休問世間離亂,哪記古今月日,名利兩無緣。但愿得長生,不老即神仙。
斂槳三江寨,山寒日欲晡。江流吞嶺觜,嵐氣障天隅。津吏何驕蹇,商船苦索需。貪泉吾有賦,哦詠正區(qū)區(qū)。流逆頻輸楫,途生每問程。篙師疲落日,津吏聒深更。寨鼓沈沈點,潭星耿耿明。夢魂今稍定,不怕嶺猿驚。
西風吹綠碎。正瀟瀟秋影,向人憔悴。年時曲徑,香靨倚濃翠。怨魂和霧墜。問他何處飄寄,繡閣重簾,但憑將畫稿,留得靚裝在。香發(fā)芳園曉桂。小院無人,弱柳還縈系。霜花易結,空揾素蛾淚。蟬聲猶自嘒。階蛩啾唧相對。那是凄涼,替招回艷魄,不信驗羅袂。
游子悲凜秋,秋盡行當冬。雨露變霜雪,寒色日以濃。豈無紫綺裘,綻裂誰與縫。不如早還家,山林專素封。掃松棲霞嶺,結茆慧日峰。山南與山北,春風入修筇。時止可以止,道隆從而隆。抱膝且長吟,吾其師臥龍。
除書春晚下賢關,去去潘輿喜奉攀。知爾公馀登玉局,碧天無際照蒼山。倅車曉發(fā)愴離情,濟濟青衾此送行。洱海自今沾化雨,譜將歌頌入蘆笙。
滿空寒雨雜飛煙,湖上先生擁褐眠。借問茅齋容客否,夜燈相伴讀韋編。
高飛巨石入江中,數(shù)丈平懸竹筏同。上下疑隨潮水定,秦皇浮海逞威風。
晝漏遲遲,洞房冰簟朝慵起。枕痕紅膩。消了眉邊翠。滿院熏風,欲避愁無計。紗窗閉。素羅偷試。古剌瓶中水。
親莫如父子,遠莫如蠻夷。蠻夷和亦至,父子失須離。
造物無馀力,孤生此物奇。鉤盤容一騁,局促殆相持。骨聳青麟角,斑叢赤豹皮。雷聲如解作,龍戰(zhàn)不披靡。勢薄秋空黑,根蟠大壑危。長風有時下,萬里為之吹。孔蓋邀天步,金銅助佛儀。介龜終解甲,靈怪亦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