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遂上人歸吳中
落發在王畿,承恩著紫衣。
印心誰受請,講疏自攜歸。
泛浦龍驚錫,禪云虎繞扉。
吳中知久別,庵樹想成圍。
落發在王畿,承恩著紫衣。
印心誰受請,講疏自攜歸。
泛浦龍驚錫,禪云虎繞扉。
吳中知久別,庵樹想成圍。
你在京城落發為僧,承蒙皇恩身披紫衣。誰能領悟你所傳的佛法精髓而受請傳法,你帶著講解經義的疏文獨自歸來。你乘船渡水,蛟龍驚于你的錫杖;禪房外的云氣中仿佛有老虎環繞著門扉。我知道你與吳中已分別許久,想來你庵前的樹木都已長成一片了。
落發:指削發出家。王畿:京城地區。
承恩:蒙受皇恩。紫衣:僧人受朝廷賜紫袈裟,是一種榮譽。
印心:指印證佛法大意。受請:接受邀請去講經說法。講疏:講解經義的文字。
泛浦:乘船渡水。錫:錫杖,僧人乞食或云游時手持的法器。
禪云:禪房周圍的云氣。扉:門。
庵樹:庵前的樹木。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中可知元遂上人在京城落發,受朝廷恩寵,之后要回歸吳中。當時佛教較為盛行,文人與僧人交往頻繁,詩人可能與元遂上人交好,在其歸鄉時作詩送別。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元遂上人歸吳中。其特點是通過對上人修行生活的描寫,展現其形象與修行境界,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不具有重大影響力,但體現了當時文人與僧人的交流及送別詩的特色。
丹刺罥人衣,
芳香留過客。
幸堪調鼎用,
愿君垂采摘。
林中空寂舍,階下終南山。
高臥一床上,回看六合間。
浮云幾處滅,飛鳥何時還。
問義天人接,無心世界閑。
誰知大隱者,兄弟自追攀。
結廬古城下,
時登古城上。
古城非疇昔,
今人自來往。
冷艷全欺雪,余香乍入衣。
春風且莫定,吹向玉階飛。
日高雞犬靜,門掩向寒塘。
夜竹深茅宇,秋亭冷石床。
住山年已遠,服藥壽偏長。
虛棄浮生者,相逢益自傷。
日夕見寒山,
便為獨往客。
不知深林事,
但有麏麚跡。
結廬若耶里,左右若耶水。
無日不釣魚,有時向城市。
溪中水流急,渡口水流寬。
每得樵風便,往來殊不難。
一川草長綠,四時那得辨。
短褐衣妻兒,余糧及雞犬。
日暮鳥雀稀,稚子呼牛歸。
住處無鄰里,柴門獨掩扉。
青扈繞青林,翩翾陋體一微禽。
不應常在藩籬下,他日凌云誰見心。
下階欲離別,相對映蘭叢。
含辭未及吐,淚落蘭叢中。
高堂靜秋日,羅衣飄暮風。
誰能待明月,回首見床空。
竟陵西塔寺,蹤跡尚空虛。
不獨支公住,曾經陸羽居。
草堂荒產蛤,茶井冷生魚。
一汲清泠水,高風味有余。
天子念西疆,咨君去不遑。
垂銀棘庭印,持斧柏臺綱。
雪下天山白,泉枯塞草黃。
佇聞河隴外,還繼海沂康。
瀨聲喧極浦,
沿涉向南津。
泛泛鷗鳧渡,
時時欲近人。
駐馬欲分襟,清寒御溝上。
前山景氣佳,獨往還惆悵。
好閑早成性,果此諧宿諾。
今日漆園游,還同莊叟樂。
帝城風日好,況復建平家。
玉枕雙紋簟,金盤五色瓜。
山中無魯酒,松下飯胡麻。
莫厭田家苦,歸期遠復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