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禎太學別余久矣一日謁余山堂遂赴留都試賦二絕句送之
風塵不記別君年,煙雨重逢思渺然。試問交游湖海遍,何人能覓孝廉船。
太學諸生舊有名,青衫彩筆老縱橫。白門秋榜看題字,荊璧今翻上殿行。
風塵不記別君年,煙雨重逢思渺然。試問交游湖海遍,何人能覓孝廉船。
太學諸生舊有名,青衫彩筆老縱橫。白門秋榜看題字,荊璧今翻上殿行。
塵世中已記不清與你分別的年月,煙雨朦朧中重逢思緒萬千。試問遍交天下友人,有誰能像你這般踏上赴考的航船?你在太學諸生中早負聲名,身著青衫執彩筆文采縱橫。待南京秋試放榜時看你題名,你這如和氏璧般的人才終將登殿入仕。
風塵:指塵世、世俗生活,代指時間流逝與生活奔波。
孝廉船:漢代舉孝廉的制度,后以“孝廉船”代指士人赴科舉考試的行程。
太學:古代設于京城的最高學府,漢代稱太學,后世沿之。
白門:南京的別稱,因六朝時南城門名白門而得名。
秋榜:秋季科舉考試的榜單,明清鄉試多在秋季舉行。
荊璧:即和氏璧,戰國時楚地寶玉,此處喻指王元禎的才德。
上殿行:指考中后進入朝廷,參與殿試或任職。
此詩為作者送友人王元禎赴留都(南京)參加科舉考試時所作。王元禎曾為太學生,二人久別后于作者山堂重逢,旋即王將赴試,作者感于舊交與友人之才,作此二絕句以贈別。
詩以“別久重逢—贊才送考”為脈絡,前詩寫別緒與友人赴考之獨特,后詩彰其才名與登科之必然,既含深情厚誼,亦顯對友人前程的信心,是明代科舉背景下文人贈別詩的典型之作。
窗中斜日照,池上落花浮。若畏春風晚,當思秉燭游。
五指分山列四州,一支北上最當頭。建瓴瀉下朝東水,去與瓊州作上流。
大禮言畢,仙衛將歸。莫申丹懇,空瞻紫微。
易來難去家半里,似有還無雨數絲。爛醉池邊野花下,黃昏猶有未成詩。
皎然澄潔玉壺冰,橫舍相逢慶得朋。最是不堪追憶處,各研蕭選隔墻燈。
皇穹符寶運,嵩岳降真賢。明月中秋后,黃花九日前。潭潭新紫府,疊疊舊青氈。遐想云椿慶,春秋合幾年。
曉夢惺忪喚乍醒。花間燕子學春聲。似言今日不曾晴。曙入窗燈分淡白,風吹簾竹漾空青。輕寒只隔小云屏。
獨抱?桐出帝畿,滿襟風日思依依。江梅未許隨詩擔,只有青山送客歸。
寂寂高齋鶴是賓,花朝已過二分春。日西睡起渾無事,始覺閒人即上人。
漆黑眸子,梔黃面皮。智靜霽月相照,身閒野云不羈。該抹把手陳尊宿,細膩點頭王老師。針兮線兮明聯暗綴,音兮律兮自拍獨吹。你道是誰,芙蓉之孫兮丹出之兒。
齋館寒燈獨不眠,譙樓更鼓晚風傳。夢歸戲彩花當戶,睡起推窗月在天。驚鵲南飛翔夜樹,征鴻北去沒春煙。詩成欲寄同心友,恐惹閒愁到客邊。
上天山似上青天,馬縮如猬車倒懸。四十八盤盤不了,一生未作此周旋。
合歡芳樹連理枝,荊王神女乍相隨。誰家妖艷蕩輕舟,含嬌轉眄騁風流。犀枻蘭橈翠羽蓋,云羅霧縠蓮花帶。女兒年幾十六七,玉面新妝映朝日。落花從風俄度春,空留可憐何處新。
湖光瀲滟映晴空,漁艇如梭織晚風。一縷青煙林外起,何人結屋翠微中。
佳人擲青梅,戲打黃鶯雛。鶯雛忽驚起,花落滿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