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八日登高
八日登高九日同,
拒霜寧有兩般紅。
流陰漸老三秋后,
嘉客相歡一醉中。
塵里仙官應混俗,
坐間談麈自生風。
龍山故事今辰會,
雖欠笙歌不是空。
八日登高九日同,
拒霜寧有兩般紅。
流陰漸老三秋后,
嘉客相歡一醉中。
塵里仙官應混俗,
坐間談麈自生風。
龍山故事今辰會,
雖欠笙歌不是空。
八日登高與九日登高情形相同,拒霜花難道會有兩種不同的紅色?光陰漸逝,秋深已過三秋,嘉賓相聚,歡飲共醉。塵世中的仙官應融入世俗,座中清談風生。今日聚會正如龍山雅集的故事,雖無笙歌相伴卻也充實不空。
拒霜:木芙蓉的別稱,因秋季開花,不畏霜寒,故名。
流陰:流逝的光陰。
嘉客:嘉賓,貴客。
談麈(zhǔ):古人清談時手執的拂塵,尾毛制成,后指代清談。
龍山故事:指東晉孟嘉于龍山宴飲落帽的典故,后喻文人雅集。
此詩當為作者于秋季與友人登高聚會時所作。古人有重陽(九日)登高習俗,而詩中提及“八日登高”,或為提前雅集。詩中通過對聚會場景的描寫,反映了文人秋日相聚、以文會友的生活狀態。
全詩圍繞秋日登高聚會展開,以平實語言描繪雅集場景,借“龍山故事”典故深化文人雅趣的主題,雖無笙歌之盛,卻因清談與歡飲更顯充實,體現了作者對精神相聚的重視。
南京一登眺,
朔雁正來賓。
好去長淮北,
殷勤訪故人。
九月行看盡,長途應苦寒。
回風悲落日,游子感衣單。
長策虛三練,殊恩剩一官。
還將千種意,收拾臥江干。
電轉蓬飛詎有因,天涯忽此共殘春。
刪詩不厭頻涂乙,飲酒何妨竟過申。
感事便同蕉鹿幻,觀心漸近木雞純。
誅茅他日應從老,未要宮袍穩稱身。
極目關山日暮時,
勞勞行客去何之。
當樓殘照風霜緊,
如讀甘州柳永詞。
峭壁蒙葺綠,
天然列畫屏。
夕陽殘照里,
添得十分青。
閑中惱。花事恨寥寥。狎客群登青雀舫,妖姬家住紫鵝橋。蕭寺獨無聊。
閑中好。蓬跣任逍遙。識字屢呼君子鶴,佐觴猶伴美人蕉。一醉任天高。
折楊柳,上隋堤,攀條同憶送君時。君王近發關中卒,更戍歸來尚未遲。
折楊柳,上章臺,柳色依依尚未回。漢家盡得單于壘,屈指歸同社燕來。
折楊柳,灞橋西,去日同君上柳堤。聞道將軍得天馬,歸時芳草正萋萋。
聞道君居向紫巖,為渠征役未遑安。
從來古語貧為累,豈謂今時富亦難。
六十里間無一字,幾多心事付三嘆。
秋來好著新鞭策,要把規模遠大看。
原生衣百結,顏子食一簞。歡然樂其志,有以忘饑寒。
今我何人哉,德不及先賢。衣食幸相屬,胡為不自安。
況茲清渭曲,居處安且閑。榆柳百馀樹,茅茨十數間。
寒負檐下日,熱濯澗底泉。日出猶未起,日入已復眠。
西風滿村巷,清涼八月天。但有雞犬聲,不聞車馬喧。
時傾一尊酒,坐望東南山。稚侄初學步,牽衣戲我前。
即此自可樂,庶幾顏與原。
左掖門邊垂柳枝,金河橋上影離離。晚來風起千官散,正是宮鶯欲下時。
酒樓高敞傍仙寰,虎觀龍膏指顧間。誰識青袍一年少,滿斟金爵看西山。
梧桐飛葉帝城隈,正是寒期素節催。
玉女吹霜搖碧落,仙人擎露在蓬萊。
時聞作賦凌歊館,追憶相從戲馬臺。
晉宋風流俱寂寞,登臨懷抱向誰開。
回首仲宣樓。浩浩江流。楚云湘雨幾家收。畫角西風聲一片,烽火神州。
準擬泛新愁。一葉扁舟。珠簾捲盡雁行秋。無賴夢魂飛不定,何處相留。
吾家鵝湖濱,空水共澄碧。堤岸相映帶,禾桑連阡陌。
至德垂廟貌,白傅留題石。迢迢六百年,吾祖所安宅。
祠廟存薦饗,墓門翳松柏。憶昔十四五,釣游永晨夕。
春風百草生,踏青連裙屐。長嘯振林木,低吟渡川澤。
超忽二十載,流光駒過隙。汗漫長遠游,佳晨永在客。
何當返迷途,素顏酬曩昔。云山窮尋討,衡宇斂心跡。
柳生振奇士,十載奮云翮。文章自有神,交道久無斁。
繪此分湖圖,馳遞連郵驛。煙波逐浩淼,云樹糾闔辟。
與君皆壯盛,何獨契幽適。紛紜良未已,斯世安由隔。
吾未游分湖,故居共相惜。懸此當息壤,庶幾慰行役。
宏濟院邊催曉發,
慕華館外駐征鑣。
鴛班排立虔瞻拜,
五色天書下絳霄。
卻醫翻少疾,辭祿不加貧。
嘉木移俱活,村醪釀輒醇。
悠悠還過日,盎盎又逢春。
狂舞君毋笑,梅花插滿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