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瓏巖絕頂三首 其三
巉巖幽壑敞招提,躡蹬穿林路不迷。
茗椀香花隨佛供,白云蒼靄護禪棲。
東林載酒淵明在,西竺同心慧遠攜。
五十三參年已近,可能大意悟曹溪。
巉巖幽壑敞招提,躡蹬穿林路不迷。
茗椀香花隨佛供,白云蒼靄護禪棲。
東林載酒淵明在,西竺同心慧遠攜。
五十三參年已近,可能大意悟曹溪。
險峻的山巖和幽深的溝壑中,佛寺敞開大門。沿著石蹬穿過樹林,道路清晰不會迷路。用茶碗和香花供奉著佛,白云和青靄守護著僧人棲息之地。像陶淵明帶著酒到東林寺一樣,我也在此;又如同慧遠和尚與志同道合者相伴。年近五十三歲,參禪已久,能否領悟曹溪禪法的大意呢?
巉巖:險峻的山巖。幽壑:幽深的山谷。招提:寺院。
躡蹬:沿著石蹬。
茗椀:茶碗。
禪棲:僧人居住的地方。
東林:指東林寺。淵明:陶淵明,東晉詩人。
西竺:指印度。慧遠:東晉高僧。
五十三參:佛教用語,指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
曹溪:禪宗南宗的發源地,這里代指禪宗。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詩人可能在游覽玲瓏巖絕頂的佛寺時,被清幽的環境和濃厚的禪意所感染,結合自身的參禪感悟而創作此詩。當時社會可能佛教氛圍較濃,詩人也有一定的禪學修養和參禪經歷。
這首詩主旨圍繞參禪感悟,以佛寺清幽之景為引,用典抒情。其特點是意境清幽,禪意濃厚。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體現了當時文人對禪學的關注和思考。
舂糧出求仁,行李彌宇宙。
久客渺愁人,馬饑仆夫瘦。
歸來一丘中,萬事不改舊。
禾黍鋤其驕,牛羊鞭在后。
隠幾天籟寒,六鑿忽通透。
今朝又讀東坡集,記得原州鞫獄時。
千首高吟賡欲遍,幾多強韻押無遺。
固知才氣原非敵,獨有心期老不欺。
淚盡九原無路見,冰霜他日看青枝。
老戀窮年怯五更,可堪爆竹響新聲。
但驚燈火如殘夢,豈有心情敵后生。
餳競膠牙空對白,酒期分歲獨憐清。
賜袍應有天香在,想見明朝奉九成。
花存人往祗天知,目暗心搖卻自疑。
尚想漢庭傳詔令,如登魯廟見樽彝。
一時鸚鵡娛賓賦,百世甘棠美召詩。
安得殘春逢海上,盡須衰淚灑新枝。
雨路如投洗,山行似踏繩。
深閑逢竹院,歡喜得詩僧。
語款疑繅繭,心明自有燈。
難忘惜別處,高義等丘陵。
虎頭燕頷,將軍之相。
雪檜霜松,山僧之容。
以是而見,胡來漢現。
捩轉面目,瞻之不足。
盛哉七百聚徒,何殊在網之魚。
若也向此提撕,卻成土上加泥。
先皇憑玉幾,末命寄元勛。
賓日行黃道,攀髯上白云。
四時成歲律,五色補天文。
不謂堂堂去,今為馬鬣墳。
無形而襲人之鼻者香,不謀而同人之舌者名。
名因香而及遠,香因名而有聲。
然則紅梅老子固如是乎。
投暗即暗,投明即明。
隨波逐浪,應物觀形。
夫是之謂馿手佛腳,而真得無學于保寧者也。
陰重爐紅欲雪天,氤氳香篆不藏煙。
南游步步如同歷,西竺層層有舊緣。
未覺鴉聲驚戶外,似傳梅信到窗前。
老來酒量無消息,負此佳時一慨然。
西風一葉脫,跡亦不可掃。
巷有白馬生,朝回焚諫草。
誰云事君難,是亦父子間。
所要功補袞,不言能犯顏。
傾蓋相逢惜別離,等閑談笑盡心期。
它年終解如今日,此念常應寄異時。
余事不妨多蠟屐,放懷贏得盛留詩。
早攜桃葉尋歸路,準擬花間倒接?。
江梅有佳實,托根桃李場。桃李終不言,朝露借恩光。
孤芳忌皎潔,冰雪空自香。古來和鼎實,此物升廟廊。
歲月坐成晚,煙雨青已黃。得升桃李盤,以遠初見嘗。
終然不可口,擲置官道傍。但使本根在,棄捐果何傷。
借甚宣城郡,風流數貢毛。
霜林收鴨腳,春網薦琴高。
共理須良守,今年輟省曹。
平生割雞手,聊試發硎刀。
顧我從來奈烹煮,況復顛風并怪雨。
出門未必趁鴻鵠,閉門何曾下縿縷。
比來重作坐禪僧,日與虛空相晤語。
初非小智肯自私,終謂大國不可怒。
倦途傾蓋得吾人,獨喜山行逢豹霧。
僅愧依融累歲留,猶勝投閎經宿去。
東州勝事久欲講,老滕元將效懷祖。
豈知敏手驟輸君,使君方詠羅敷女。
愿侍一笑作先容,試覺醍醐分酪乳。
寧州別乘吾所畏,屹然萬弩不得注。
寄聲到眼不須論,畢竟生涯誰能主。
秋日同文館,中官押入回。
西風初雨后,明月為人來。
藻鑒憑君許,賡歌媿我陪。
相逢已忘寢,坐見斗移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