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鶴亭
山人昔向云龍隱,
此地還遺放鶴亭。
佳賞百年尋舊跡,
磨崖回首亂峰青。
山人昔向云龍隱,
此地還遺放鶴亭。
佳賞百年尋舊跡,
磨崖回首亂峰青。
隱士當年曾在云龍山中隱居,這里還留存著當年的放鶴亭。百年來人們在此欣賞美景,追尋舊日遺跡,摩挲著山崖回首望去,只見群峰一片青翠。
山人:指隱士,古代對山居者的稱謂。
云龍:指云龍山,可能為隱士隱居之地。
遺:留存,遺留。
佳賞:美好的欣賞、觀賞。
磨崖:摩挲山崖,指用手撫摸山崖。
亂峰:形容群峰錯落的樣子。
此詩應為詩人探訪放鶴亭遺跡時所作。放鶴亭或為前代隱士隱居時所建,詩人通過尋訪舊跡,結合眼前自然景色,抒發對前人隱居生活的追思。具體創作時間與詳細背景無明確史料記載,可推測為詩人游歷山水、感懷古跡時的即興之作。
詩歌以“放鶴亭”為核心,通過尋訪舊跡與描繪山景,將人文追思與自然之美融合,主旨在于表達對隱士生活的向往與對歷史遺跡的珍視。語言質樸而意境悠遠,是一首典型的記游感懷小詩。
落落復如此,漫漫夜復長。一雞驚客夢,十載滯他鄉。齊井三更月,秦關萬里霜。不知誰待旦,愁老入清狂。
右率馥時譽,秀出冠朋僚。聳茲千仞氣,振此百尋條。蘊藉含文雅,散朗溢風飆。楸槚今已合,容范尚昭昭。
零落西園萬片霞,顛狂呼酒醉鄰家。鵔鸃冠上雖簪卻,絕世元稱隱士花。
拙無諧俗韻,老眼獨相奇。寒谷遲春到,東風盡日吹。身將三尺律,心不一毫欺。公與梅花外,南來誰我知。
叢竹平塘雜岸菰,春風蘸綠遍皴涂。騷人最喜清幽處,肯付千金換一隅。
十里蓮花過眼新,水風猶自起香塵。明年還約看花侶,來喚湖邊雪藕人。
信腳到太古。
秋風夕起兮白露為霜,草木憔悴兮竊獨悲此眾芳。明月皎皎兮照空房,晝日苦短兮夜未央。有美一人兮天一方,欲往從之兮路渺茫。登山無車兮涉水無航,愿言思子兮使我心傷。秋風淅淅兮云冥冥,鴟梟晝號兮蟋蟀夜鳴。歲月徂邁兮忽如流星,少壯幾時兮老冉冉其相仍。展轉反側兮從夜達明,悵獨處此兮誰適為情。長歌激烈兮涕泣交零,愿言思子兮使我心怦。秋風浩蕩兮天宇高,群山逶迤兮溪谷寂寥。登高望遠兮不自聊,駕言適野兮誰與游遨。空原無人兮四顧蕭條,猿狖與伍兮麋鹿為曹。浮云千里兮歸路遙,愿言思子兮使我心勞。
烏龍嗟久戍,白鶴忽來歸。馬湩閼氏酒,魚皮韃子衣。髡鉗同蔡伯,涕淚似明妃。不盡邊秋曲,聲同笳吹飛。
高髻長蛾滿漢宮,君王圖玉按春風。龍沙萬里王家女,不著黃金買畫工。
寄聲黃與宋,書去望書還。別后交情在,年來世路艱。吾思蹈東海,君合隱西山。詩卷勤收拾,留名天地間。
沽酒無錢賒莫賒,況堪提柳問鳊槎。家本吳山詩似畫,客經浙水字如巴。喑嗚袖鐵為朱亥,涕淚當笙廢白華。我亦朝昏聒荊梓,幾回舌爛在田家。
弱水安能制毒龍,竿頭一轉拜師功。從今別卻芙容主,承侍猊座沐下風。
金蓮處處有花開,斜插云鬟笑滿腮。轅軾向南遵舊典,地椒香里屬車回。
長安別后懷君甚,下馬頻過太法師。曲沃政看重布日,橫渠書憶舊談時。憂深未覺江湖遠,望切真嫌道路遲。若問東山今嶺外,暮云千里隔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