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楊荔裳中書從軍
峨峨雪嶺與天齊,縮猬毛膠萬馬啼。多少詩家談覽勝,幾人曾到大荒西。
蓬婆城外月彎彎,陟屺行人望早還。原上脊令沙上雁,作書先報賀蘭山。
峨峨雪嶺與天齊,縮猬毛膠萬馬啼。多少詩家談覽勝,幾人曾到大荒西。
蓬婆城外月彎彎,陟屺行人望早還。原上脊令沙上雁,作書先報賀蘭山。
高聳的雪嶺與天齊平,萬馬奔騰的馬蹄聲密集如刺猬毛粘結。多少詩人談論游覽勝景,可曾有幾人真正到過荒遠的西部?蓬婆城外的月亮彎如銀鉤,登高望親的行人盼著早日歸還。原上的鹡鸰、沙邊的大雁,請替我先捎信到賀蘭山報個平安。
峨峨:高聳的樣子。
縮猬毛膠:形容馬蹄聲密集,如同刺猬的毛緊密粘結;一說指馬毛因寒冷收縮粘結。
大荒西:極荒遠的西部邊地。
蓬婆城:唐代邊地城堡,故址在今四川松潘西北,此處借指邊疆要塞。
陟屺(zhì qǐ):出自《詩經·魏風·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指登高望親,代指思鄉盼歸。
脊令:即鹡鸰(jí líng),《詩經·小雅·常棣》有“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句,此處喻指親友。
賀蘭山:位于今寧夏與內蒙古交界處,為西北邊塞要地,詩中代指友人從軍的前線。
此詩為清代詩人送別友人楊荔裳(楊揆,曾任中書舍人)從軍而作。清代中期邊疆多事,楊荔裳赴西北或西南邊塞任職,詩人以詩寄情,既寫邊塞之險,亦表關切之意。
全詩緊扣“送”字,前半以雄奇之景烘托友人赴邊的豪邁,后半以柔婉之語傳遞思歸之情,既展現邊塞真實風貌,又體現深摯的友情,是清代邊塞送別詩的典型之作。
千載流傳感興詩,為渠黃綬嘆官卑。便令圖上凌煙閣,何似青云傳伯夷。
黃門馳馬去如云,末后椒房駕玉輪。驚起秋風無處避,變成三月萬花春。
云外峰巒十里馀,青松翠竹護幽居。家僮報有相過客,定向蕓窗借看書。
潛虬立幽徑,偃蹇老蒼鬣。不受秦人封,祇賞朱家俠。
北堂深處別開軒,為奉慈親背樹萱。一脈有情通雨露,百年無力報乾坤。芰荷衣敞憐縫線,菽水供微愧倚門。欲問春暉何所在,渭陽猶是舊王孫。
畏熱中夜發,出門人已多。紛紜各有役,如水爭趨河。始知昨宵夢,此時方無何?悠悠百年間,勞逸瞬息過。大星如玉斗,照我雙鬢皤。東日如車輪,三輾未上坡。
郭京楊式劉無忌,皆在東南臥白云。
一呼一吸,昧谷神、玄牝綿綿踵至。聚散忙忙乖造化,根蒂懸懸遠離。上下無歸,往來失御,不向三宮施。內迷歸腠,意因執定一位。外灌四體皮膚,浮行散亂,蠢蠢難安置。壯觀渾身多震動,變易千般何啻。意不灰寒,形不木槁,性命云泥異。禪功郁結,怎成陽體純粹。
九日逢知己,開尊傍水涯。壯懷馀白首,幽賞有黃花。日隱郊臺暮,云連浦樹斜。未須論去住,乘興即為家。
高隨海上查,子豈無扁舟。白日照執袂,埋骨已經秋。
邸報愁拋又取看,時常痛哭總無端。朝班水火君何利,仕路風波隱亦難。病起心猶勞念緯,才庸道只合投竿。買山欲問桃源路,何處煙霾不渺漫。
天涯忽送非常喜,阿囝斑衣郎罷前。話盡青燈十年事,床頭周易故依然。
叔于田,乘乘馬。執轡如組,兩驂如舞。叔在藪,火烈具舉。袒裼暴虎,獻于公所。將叔無狃,戒其傷女。叔于田,乘乘黃。兩服上襄,兩驂雁行。叔在藪,火烈具揚。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磬控忌,抑縱送忌。叔于田,乘乘鴇。兩服齊首,兩驂如手。叔在藪,火烈具阜。叔馬慢忌,叔發罕忌,抑釋掤忌,抑鬯弓忌。
難遣酒杯真寂寞,宴散人回,剩有寒如昨。誰說千金唯一諾。霜花夜落輕難覺。舊夢前塵思忘卻,兀自情深,可笑成歡謔。同病堪憐冰雪萼,詩心更是多蕭索。
一分春色望中深,點點瑤英綴石林。江路雪花空似掌,可能埋沒歲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