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和御制賜進士詩韻二首
云漢昭回下建章,鸞翔鳳翥燦龍光。宸奎錯落皆謨訓,圣語丁寧示抑揚。自古求言開數路,只今兼聽極群方。一篇默寓憂勤意,正為成王不敢康。
堯言不數漢文章,漫說唐人萬丈光。百辟共知尊上指,群儒何止戴言揚。絲綸甫幸來中禁,琬琰俄欣奏上方。京邑小臣觀盛事,愿輸忠悃贊明康。
云漢昭回下建章,鸞翔鳳翥燦龍光。宸奎錯落皆謨訓,圣語丁寧示抑揚。自古求言開數路,只今兼聽極群方。一篇默寓憂勤意,正為成王不敢康。
堯言不數漢文章,漫說唐人萬丈光。百辟共知尊上指,群儒何止戴言揚。絲綸甫幸來中禁,琬琰俄欣奏上方。京邑小臣觀盛事,愿輸忠悃贊明康。
其一:銀河般的光輝從建章宮灑下,詩文中鸞鳳翱翔閃耀著龍的光芒。帝王的墨跡錯落都是治國訓誡,圣言懇切明示褒貶方向。自古求賢納諫廣開言路,如今兼聽各方意見更加周詳。一篇詩作暗含憂國勤政之意,正如周成王不敢貪圖安康。其二:堯帝的圣言勝過漢代文章,不必說唐人有萬丈榮光。百官都知道尊奉皇上旨意,眾儒何止是推崇圣言傳揚。詔書剛從宮中降下,美好的詩文很快獻到上方。京城小臣得見盛世,愿獻忠誠輔佐圣明安康。
云漢:銀河,此處比喻帝王詩文的光輝;建章:漢代宮名,代指宮廷。
鸞翔鳳翥(zhù):鸞鳳飛翔,形容詩文或書法的美妙。
宸奎(chén kuí):帝王的墨跡;謨訓(mó xùn):謀略訓誡。
丁寧:同“叮嚀”,懇切叮囑;抑揚:指言辭的褒貶取舍。
百辟(bì):百官;絲綸:帝王的詔書。
琬琰(wǎn yǎn):美玉,此處代指美好的詩文;忠悃(kǔn):忠誠。
此詩為臣子應和皇帝賜進士詩而作。宋代皇帝常通過賜詩激勵新科進士,臣子奉命和詩,既需回應御制詩主旨,又需彰顯對帝王德政的頌揚。詩中“自古求言”“兼聽極群方”等句,或反映當時朝廷重視科舉、廣納賢才的政治背景。
作為應制詩,核心是頌圣。首章強調帝王詩文含治國訓誡與憂勤之意,次章突出群臣尊奉與盛世氣象,整體既符合“和韻”的形式要求,又精準傳遞了臣子對帝王德政的推崇與輔佐太平的忠誠,是宋代宮廷文學中“頌美”主題的典型體現。
親捧兵符下九霄,風旗獵獵馬蕭蕭。度遼大將仍持節,橫海諸軍不得驕。見有副車回塞柳,可煩強弩射江潮。經行總是甘棠地,早晚追鋒趣入朝。脫巾愁聽自錢塘,推轂欣聞出建章。六傳忽從周太尉,舉軍爭隸郭汾陽。溫言纊挾三冬日,肅令鋒回九夏霜。飛捷不妨清夜報,宵衣天顧正南荒。
常將風骨擬飛仙,下筆文章萬選錢。多病定應添藥債,奇貧或至斷炊煙。曾期著述同千古,愴別音容又一年。苦憶夜深談歷象,空庭雙立共瞻天。
人隨夢電幾回見,劍逐云雷何處尋。惟有越山池尚在,夜來明月古猶今。
到處飄游到處居,老來始悟實中虛。金門應憶蓬門陋,滿月還思缺月初。靜坐無庸懷往事,消閑最好讀新書。馀年待遂林泉樂,朵朵紅云覆我廬。
碧落歸來舊侍郎,鈞天尋夢淚沾裳。皇娥倚瑟歌何艷!王母開筵樂未央。龍漢劫深愁魃舞,蚩尤兵迫罷媧簧。瑤池小隊停仙俸,齊向西華祝吉祥。渺渺瑤京帝所都,霓裳故部尚存無?九龍欲竊天公位,四象全翻太極圖。此劫本來關運會,諸仙平日太嬉娛。可哀休唱人間曲,顛倒先將斗柄扶。
志節居貧見,聲光與世延。青衿原有造,玉樹晚爭妍。已拜雙龍敕,何須二頃田。向來勤仰止,聞訃重凄然。遠業開庭訓,新封領戶曹。養分天祿厚,吟對碧山高。晨省歡初洽,仙游事總拋。楸梧深馬鬣,風雨暮蕭騷。
質潤光溶骨秀,剪成小樣玲瓏。九華六角總輸工。遙侵鬟影綠,暗灑汗斑紅。記得夢中覆鹿,炎涼悟徹空空。伴人閑倚曲欄東。揮開楊柳月,搖散藕絲風。
閒于孤鶴淡于秋,縱落忙中亦自由。受道已知君有質,感人深處急回頭。
久客名何在?奇窮骨奈驕。百思唯睡好,一枕得春饒。惜字留殘刺,傾家贖敝貂。天寒日更短,庭樹亦蕭蕭。
滿目獅章更鷲章,沉沉龍氣不飛揚。秋風石馬昭陵慟,夜雨金牛蜀道長。元老治軍收白虢,中朝厄閏等黃楊。若教死殉論忠義,何止區區李侍郎!金幣全輸玉并俘,止兵幡未下騶虞。六宮急作拋家髻,三界難飛召將符。殿下雷顛嘗大敵,軍中風角走妖巫。即今神圣猶爭頌,莫笑當時莽大夫。
滾滾紅云一馬來,弓弦響處斷猿哀。讀書何止稱名士,投筆猶堪作將才。綽有逸風常脫帽,略無暇日愛銜杯。程材自昔嚴刀尺,為汝憑教闊幅裁。
出門終日犯塵喧,致主無才愧掖垣。忽遇北風淮上雁,不勝清思繞東園。清口沙頭一棹停,當時賓主最忘形。別來水石瀟瀟處,聞說新開四美亭。
璞玉石中隱,高人砂麓潛。不因海棠句,那得誦鴻篇。筆妙驚當世,詩新傲古賢。下風徒遙仰,未敢步階前。
不聞幽艷接江蘺。
江郎鬢發垂垂白,一伏青蒲便掛冠。大道黃塵馳羽蓋,長門秋雨賦齊紈。酒邊罵坐須如磔,夢里朝天涕亦寒。欲補諫書成野史,墨池馀沈起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