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澗歇 其三 文殊臺瀑布
高臺上,矗立孤塔。下俯銀河,直接飛流,三峽聲闛鞳。
亂落萬山深處,眾響俱相答。驚惝恍,黯黮蛟龍濕云合。
西峰偏突起,獅子崚嶒,怒濤低壓。耳畔風蕭颯。
最上攜筇,翠黛澄鮮,朱光煜爚,此景真得巨然法。
高臺上,矗立孤塔。下俯銀河,直接飛流,三峽聲闛鞳。
亂落萬山深處,眾響俱相答。驚惝恍,黯黮蛟龍濕云合。
西峰偏突起,獅子崚嶒,怒濤低壓。耳畔風蕭颯。
最上攜筇,翠黛澄鮮,朱光煜爚,此景真得巨然法。
站在高臺上,能看到一座孤塔矗立。向下俯瞰,瀑布如銀河般,水流直接飛瀉而下,發出像三峽水流那樣響亮的聲音。瀑布亂落在萬山深處,各種聲響相互應答。令人驚恐恍惚,黑暗中蛟龍仿佛與濕云相融合。西峰特別突出,像獅子一樣高峻,仿佛被怒濤壓低。耳邊風聲颯颯。我拄著竹杖登上最高處,看到青山清澈新鮮,陽光明亮閃耀,這樣的景色真有巨然畫作的神韻。
闛鞳(tāng tà):形容聲音響亮。
惝恍(chǎng huǎng):也作“惝況”,形容失意、恍惚。
黯黮(àn dǎn):昏暗不明。
崚嶒(léng céng):形容山高峻。
攜筇(qióng):拄著竹杖。
煜爚(yù yuè):光明照耀的樣子。
巨然:五代宋初畫家,擅畫山水。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較難確切知曉,但推測詩人是在游覽文殊臺瀑布時,被眼前的壯麗景色所震撼,從而創作此詞來描繪和贊美這一自然奇觀。
這首詞主旨是贊美文殊臺瀑布的壯麗景色。其突出特點是景色描寫氣勢恢宏,意象豐富,語言生動。在文學上展現了詞人描繪自然景觀的高超技巧,為后人了解當時的景觀風貌提供了文學資料。
爰生浪飲日亡何,漫遣文章應制科。六十公孫猶牧豕,較來還少十年多。
歷盡邊霜與塞云,舊題名處墨氤氳。要將麟鳳誇殊俗,也使侏禽識古文。漢世才人求屬國,晉家詞客帶將軍。腐儒半尺毛錐子,大纛高牙得似君。
太息當年事,樞臣壞國衡。潔身明素志,沒齒葆修名。文獻資提倡,江山裨顯榮。愿公休暇日,來指白云耕。
蹙嘯延清籟,長謠集緒風。嶺云偏向北,郁水亦流東。地切三邊戍,天開萬壽宮。飛仙挾明月,應得到崆峒。
胭脂井,何處認脂痕。璧月要留歌舞影,瓊枝長媚古今春。花月六朝魂。
久從綠水想朱亭,月掛枝頭樹掛欞。風靜幾人聞過雁,光寒惟爾見飛星。能消筍味先冬日,自舞衫塵慰舊形。我亦依依云影下,感君純德愛芳馨。
不許多聞長樂鐘,打包旦遇又匆匆。長安城里誰相識,只有周南太史公。
即看簇簇斗鮮妍,忽作漫天也可憐。隨雨隨風知有恨,恨無人著買春錢。
日短日長憑大化,人非人是信當時。豈無湖水甘神瀵,更有溪毛當紫芝。步入塵埃遲亦得,樂非形器熟曾知。泯然獨與溪堂坐,畏壘千年或在茲。
皇皇太上湛恩篤兮,庶見我王咸思覿兮。仁愛紛紜德優渥兮,滂霈群生澤淋漉兮。惠我無疆承天祉兮,流衍萬昆長無已兮。
四百羅浮在眼前,一官為養赴幽燕。由來州縣勞人地,且喜弦歌及壯年。攜鶴尚為仙洞產,稱詩猶是鯉庭篇。風流令尹今能幾,要取清風與世傳。
高節尋常手自分,平安何日裊秋云。風流最是山王別,幾個林中伴此君。
大順陵前雨若絲,梟雄蹤跡至今疑。崇禎辭廟闖王隱,筵到盛時是散時。
忠南在三川,風俗自樸美。掛席朝雨歇,薄暮艤江涘。金馬有遺老,耋歲尚發齒。入丹每再拜,咄咄談刺史。忠勞首敬輿,名德復居易。賢跡殊后先,屈指劉與李。圣朝置守來,疇可蕭公比。自公移合來,蒲鞭且不使。諭民必真淳,諭士必廉恥。諭賦賦期集,諭暴暴立已。去忠四十年,慈惠日在耳。俎豆躋四賢,微公義安起。語竟繼以□,冥漠一逝水。誰為后來者,椎骨恒及髓。慨惟我舅氏,異政山東紀。興薄南野青,綬解治中紫。家食止素業,□資缺妻子。悽其蓋棺日,破屋見新主。汩汩蕩蘼流,轉覺寒約鄙。向無詞苑碑,人心幾不死。
霜鱗分不登枯肆,丹實全應勝木奴。欲效野芹羞獻去,敢期佳什墜驪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