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立規上人
竹向空齋合,無僧在四鄰。
去云離坐石,斜月到禪身。
樹老風終夜,山寒雪見春。
不知諸祖后,傳印是何人。
竹向空齋合,無僧在四鄰。
去云離坐石,斜月到禪身。
樹老風終夜,山寒雪見春。
不知諸祖后,傳印是何人。
竹子在空寂的齋房四周環繞,四周沒有其他僧人居住。飄去的云朵離開了座下的石頭,斜斜的月光灑落在禪者的身上。樹木衰老,風聲整夜不停,山中寒冷,積雪直到春天還未消融。不知道諸位祖師之后,傳承佛法衣缽的會是何人。
上人:對僧人的尊稱。
合:環繞、圍攏。
傳印:指佛教中傳承佛法的信物或法統。
具體創作時間地點不詳。當時佛教盛行,詩人可能與立規上人交往,在拜訪禪院時有感而發,寫下此詩表達對佛法傳承的思考。
這首詩主旨是對佛法傳承的關注。其突出特點是營造出清幽禪境,以景寄情。在文學史上雖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對禪意的追求和對佛教文化的思考。
柳絲柳絲長復長,雖長難系紫鴛鴦。鴛鴦飛逐落花去,使我攀絲空斷腸。使君欲執鴛鴦鳥,來向東湖臨浩渺。更憐魚尾紅篩篩,不惜竹竿長裊裊。佳人忽自羅浮來,中有梁陳多麗才。云霞被服三銖剪,蝴蝶文章五色裁。風流攜得諸伎樂,娥郎一曲傳邊朔。十番大小更誇人,諸童新就吳儂學。使君淵雅最知音,邀下樓船更鼓琴。章句離騷殊未已,弦歌三百一何深。公馀祗欲尋高士,荷葉荷花映人吏。著書卻笑葛稚川,虛無但道神仙事。
曩昔淮濱母,王孫一飯將。鑒如君子哲,義有大賢方。溪壑哀龍淺,風云感鳳驤。千金終以贈,寸念本難忘。草澤憐誰解,英雄困乃常。漂亭馀落日,楚劍失秋霜。墓與黃塵古,祠同綠水長。憫窮人口播,報德簡書光。慷慨參遺像,清酤薦紫芳。
不除豪氣讓名流,已著袈裟萬慮休。使酒灌夫曾誤學,搥琴安道敢同儔。新來解破三般惑,那肯還添一段愁。夢里故人誰是幻,忽驚鐘斷悟浮漚。
馬尋舊路知歸去,龜放長淮不再來。乍辭龍尾道,來刺虎頭城。靈山一片云邊雨,每為熙朝作歲豐。
衛玠肌膚杜牧神,謝娘諸弟各清真。肯沿綠幘庖人例,人主當筵問主人。
團扇輕寒度翠樓,金針穿罷理箜篌。君王萬歲方行樂,愿與年年井樹秋。
楚人云千金,不如布一諾。由也以片言,折獄良不錯。忠諒在人耳,隱然聞諤諤。對談恒借軀,萬乘遺如屩。所以國諸侯,不負布衣約。意氣吐白虹,千尋走寥廓。今人徒囂囂,此道委溝壑。仲連寧蹈海,豈獨秦風薄。
觚不觚兮觚不觚,腳根無力眼模糊。利名總是迷人路,歸去青山有坦途。
沉珠浦前惡氣起,玄甲朱裳附如蟻。紅旗五丈畫蚩尤,海艚掠盡行商死。廟堂肉食運權謀,刀尺紛紛搔獄市。街衢橫尸君不聞,調燮安能輔天子。
書劍東游客四明,風流從事最多情。酒香邀共山公醉,詩好吟如水部清。洗馬柳陰潮欲白,呼鷹原上雨初晴。龍門定有重來約,掃月青松聽瀑聲。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
壯歲傷淪落,斯人在混茫。憑高抱深感,擲筆問殊方。水擊八千米,囊傾三日糧。側身南海望,鵬翅半天張。
溫風吹流蘇,衾半愁空暖。生來自細腰,加之羅帶緩。
少年同學款茅茨,愁思潸然欲語遲。乍見一驚新耳目,關情頻嘆舊須眉。休于象服論今昔,且愛書齋接水湄。從此柳門深掩著,月明乘興得敲推。
抱甕百年同過客,稽天大浸入窮途。桃源恍隔人間世,蝶夢親窺鏡底吾。尚想中山千日醉,不辭業海一身孤。艱難懷藥勞洴澼,敢慮瓠尊泛五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