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曲二首
路繞飛狐西,心與大刀折。鼓聲斷重圍,斜日陰山雪。陣云隨草低,殺氣傍城結。何人哭遼水,水上青憐滅。
邊色寒蒼茫,老將節旄絕。胡馬蹄足高,踏冰如踣鐵。露宿黃沙戍,哀笳增哽咽。征人半未歸,分甘死饑渴。
家山常在眼,莫念經年別。軍人莫采芑,佳人莫夢蘭。采芑地不生,夢蘭徵驗難。即戎有簡書,內私置若干。
城邊戈可枕,塞上雪可餐。寄衣是何日,縮肉且忍寒。烽火時一紅,淚落山鬼間。重氣自輕生,而暇憂摧殘。
君看交河水,萬馬飲不乾。愿河向東流,東流近長安。
路繞飛狐西,心與大刀折。鼓聲斷重圍,斜日陰山雪。陣云隨草低,殺氣傍城結。何人哭遼水,水上青憐滅。
邊色寒蒼茫,老將節旄絕。胡馬蹄足高,踏冰如踣鐵。露宿黃沙戍,哀笳增哽咽。征人半未歸,分甘死饑渴。
家山常在眼,莫念經年別。軍人莫采芑,佳人莫夢蘭。采芑地不生,夢蘭徵驗難。即戎有簡書,內私置若干。
城邊戈可枕,塞上雪可餐。寄衣是何日,縮肉且忍寒。烽火時一紅,淚落山鬼間。重氣自輕生,而暇憂摧殘。
君看交河水,萬馬飲不乾。愿河向東流,東流近長安。
道路繞著飛狐關向西延伸,心中的豪情與大刀一同折斷。戰鼓聲中沖破重重包圍,夕陽下陰山覆蓋著白雪。戰云隨著衰草低垂,肅殺之氣在邊城凝結。是誰在遼水邊哭泣?水面上的青碧漸漸熄滅。邊塞景色寒冷蒼茫,老將的符節毛飾已脫落。胡人的馬蹄高高抬起,踏冰如同踏在鐵塊上。在黃沙戍地露天而宿,悲愴的胡笳聲更添哽咽。征人半數未歸,甘愿忍受饑渴而死。家鄉常在眼前,莫要掛念多年離別。軍人莫要采苦菜(盼歸),佳人莫要夢蘭(求子)。采苦菜之地已不生長,夢蘭的吉兆難以應驗。從軍自有軍書約束,個人私情暫且放下。城邊可枕著戈矛,塞上冰雪可充饑。寄送寒衣不知何日,緊縮身體暫且忍寒。烽火不時映紅天際,淚水落在山鬼之間。重視氣節自會輕生死,哪有閑暇擔憂摧殘。你看交河之水,萬馬飲用也不干涸。愿這河水向東流,向東流向長安。
飛狐:古關名,在今河北淶源北,為兵家要隘。
節旄(jié máo):符節上裝飾的牦牛尾,此處指老將堅守邊疆的象征。
踣(bó)鐵:踏鐵,形容冰面堅硬如鐵。
采芑(qǐ):采摘苦菜,《詩經》中以采芑喻歸期,此處指軍人莫盼歸。
夢蘭:《左傳》載鄭文公妾夢蘭而生穆公,后指生男孩的吉兆,此處喻佳人莫空盼。
簡書:古代軍中文書,代指軍令約束。
交河:古西域河流名,在今新疆吐魯番西。
此詩為古代邊塞題材作品,創作背景或與邊疆戰爭頻繁的歷史環境相關,反映了唐代及后世征人戍邊的艱辛、思鄉之痛與忠勇氣節。
全詩緊扣“出塞”主題,描繪邊塞艱苦環境與征人生活,既渲染戰爭殘酷、戍邊不易,又凸顯戰士重義輕生的品格與思鄉情切的矛盾,是邊塞詩中兼具現實性與抒情性的佳作。
獨立橋邊望白云,摩挲古冢石麒麟。千秋萬古功名骨,盡作咸陽原上塵。
江水朝宗急,宵行尚作聲。千林人乍靜,半壁月微明。柔櫓爾何早,晨雞初未鳴。蕭然聽群籟,孤枕意縱橫。
借屋與僧鄰,局促僅如蝸。悲秋懷抱惡,頭緒如亂麻。老來怕讀書,隙風燈影斜。感時思弟妹,衰淚落天涯。
新傳綵勝出彤闈,步履蹌蹌捧玉衣。遼海捷書連日夜,漢廷歌頌有光輝。身離天仗因多病,夢繞家園欲奮飛。上國鶯花偏爛漫,江南庾信幾時歸。
海內論騷雅,登壇幾代興。江山留汗漫,風月競騰凌。工自窮應得,吟隨困轉增。詩魔寧有祟,天意或堪憑。
忠定祠邊細路斜,高臺百尺面清華。柝聲似應云中笛,帆影虛疑海上槎。老興把杯還把筆,清時聞鼓不聞笳。閒從滴露泉頭立,開遍梧桐幾樹花。
浩蕩風云地,哀榮屬老臣。兩朝尊柱石,三世擅經綸。際會看前輩,安寧付后人。不須論制作,風俗近還淳。騎吹西城曉,衣冠一望中。尚疑歸鄭國,還似葬溫公。道在民先定,兵銷歲自豐。故知伊呂事,千載有遺風。試論司空事,還如慶歷年。鹽梅雖國論,衣繡是家傳。二圣知人望,三公托世賢。奚須論燕處,無事不超然。歲月還箕尾,風云暗上臺。定超三界外,元自九天來。冰木逡巡合,泉門颯沓開。太平雖已見,吾道亦悠哉。位與諸公絕,恩逾上相尊。朝廷惟再拜,論道掩諸昆。體貌傳三世,光華聚一門。蒼天苦難料,端坐讀招魂。道繼三賢后,名成六相齊。氣摩南斗直,功蓋北山低。背日衣冠祖,穿云鹵簿迷。道旁誰白首,堅臥作兒啼。
倦把青絨繡紫紗,閣針時復卜燈花。明朝太后長生誕,可有恩波遍及么。
汩汩石上語,瀏瀏風中琴。清晨南澗流,似是太古音。出谷乍喧冗,入林杳深沉。后來自相續,前者既難尋。問客何緣起,悠悠傷別心。
樹杪參云穩稱棲,啾啾小鳥喚誰知。似分綠葉遮朋友,不肯將身占一枝。
春來惟喜睡,睡覺日遲遲。閒情乃自得,何必住山時。
秋風迢遞雁南飛,前路家山入望微。片席掛隨羊角去,輕車載得鳳毛歸。北堂娛老熊將和,東閣招歡蠟并輝。想到園林多樂事,解裝先理舊萊衣。
王建不能憐賈島,吟邊懷抱向誰開。扶病欲迎新太守,不知千騎幾時來。
鄰里相呼入郡城,巴歌楚舞沸歡聲。三宵游罷同歸去,勉力耕桑事父兄。
上林池籞鎖芳塵,直抵南山不屬人。世上千年陵谷變,千村桑柘鵓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