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歌三首 其一
上山斸山山丁登
下山嵌山山棱層
秋殘日暮歸來晚
茅檐洗腳月又明
明朝早入芙蓉城
上山斸山山丁登
下山嵌山山棱層
秋殘日暮歸來晚
茅檐洗腳月又明
明朝早入芙蓉城
上山時砍鑿山路,山勢陡峭難行;下山時沿著險峻山巖,層疊山巒起伏。秋末傍晚歸來已晚,在茅草檐下洗腳,月亮又亮了起來,明天一早還要進入芙蓉城。
斸(zhú):砍、斫。
嵌(qiàn):山巖險峻的樣子。
棱層:形容山勢高峻層疊。
秋殘:秋末,秋天將盡。
茅檐:茅草蓋的屋檐,指簡陋的居所。
芙蓉城:此處指長滿芙蓉的山區,或代指樵夫日常勞作的地方。
《樵歌》多為描述樵夫生活的民間歌謠或文人擬作。此首當為觀察樵夫日常勞作后所作,反映古代山區勞動者艱辛而平實的生存狀態。具體創作時間、地點無明確史料記載。
全詩以樵夫視角,簡潔勾勒上山砍柴、下山歸居、次日再行的日常,語言質樸鮮活,展現底層勞動者的堅韌,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與民間文學特色。
從來熱處易留人,
孤負初心墊角巾。
盍與溪山酬素約,
任將風月洗黃塵。
口猶有齒先嘗乳,
事付無言但飲醇。
見說明朝又東去,
莫教虛夢覓詩鄰。
象驂來自海之濱,何幸相逢孤獨園。
好句不妨詩共屋,戲言敢及賦名坤。
江湖自有清風調,云月難招流俗魂。
千里文章本同味,幾時樽酒細重論。
庖手餛飩匪一朝,
饌素多品此為高。
薄施豆膩佐皮軟,
省著椒香防乳消。
湯餠粗堪相伯仲,
肉包那敢奏功勞。
還方謹勿傳方去,
要使安貧無妄饕。
老景還逢春一番,
尚能消受自溫存。
蠶寒風雨梨花屋,
蕨熟人煙樺角邨。
無事課兒多閉戶,
有時見客一開樽。
旁觀莫笑謀生拙,
元是詩書舊子孫。
晴光欲雪做新元,
訪舊西來第一番。
十五里行千曲路,
兩三處見數家邨。
山培浮土為田肉,
澗束湍流有石痕。
安穩不知危世事,
更從何處覓桃源。
白帝來時赤帝歸
年年流轉不違時
書鐙有約花先喜
庭樹無情葉自知
楸市漫勞兵后夢
莼鄉僅免客中思
老軀便動衣裘想
胠篋其如穴壁兒
物表樓前話一番,
晨星落落破癡昏。
詩書非事口儒學,
韋布不知身相門。
壹是古心交耐友,
多將新意發陳言。
吾今老矣難重會,
川泳云飛有子孫。
千邨奔走浪塵沙
又報西兵沸鼓笳
厄會有誰知死所
危途無處問生涯
孤鐙閉戶一山雨
遠夢當書三處家
最怕入深饑莫忍
難逢流水出胡麻
低垂不足畏炎氛,
自是居高避俗喧。
五瓣圓黏猩血重,
數絲牢綴蠟心存。
雅持本色明清晝,
肯駐殘妝媚黑昏。
林下何人修煉到,
丹余流入此芳根。
藕花池上竹梅陰
一艤中閑用意深
畫舫規模供燕適
虛舟世界看浮沉
快風未信千帆福
逆水難憑百丈心
惟有此蓬飛已定
更無驚浪怒濤侵
太湖缺處束為橋,總把吳中景物包。
去百里閑山獨立,跨三州地水平交。
古亭休說曾垂釣,長劍何妨更斬蛟。
欲覓鴟夷無處所,如今祇自網船拋。
窗下綢繆處,
尊中感愴初。
難危親話重,
修阻見時疏。
老別堪三載,
交談勝百書。
溪山已非昔,
爾后更何如。
外家忠厚世多才,
挑轡相過一笑開。
珍重年光記親戚,
綿延義脈到云來。
后生要積為山簣,
前事休論覆水杯。
榾柮爐頭好情話,
莫沖風雪便輕回。
牢穿不借踏青晨,
信與林泉有夙因。
忙里偶成真率會,
醉來不省亂離身。
歸途西嶺何妨晚,
吹雨南風正送春。
燒筍煮茶須再到,
一山古意要詩人。
老去襟懷得喪齊,
東風吹煖送行藜。
群山捧谷云居下,
一嶺分疆水向西。
有路不來多事馬,
滿邨交唱太平雞。
主人九十清談健,
樽酒流連日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