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三絕句
客散平山堂上后,孰如子駿在揚州。解傳鮑照舊辭賦,輸盡蕪城千古愁。
風常歡喜月常愁,愁有盈虧喜自由。客到揚州已迷路,不須特地上迷樓。
便風五兩更悠悠,回望鄉閭煙霧浮。若問無情唯潁水,不來隨我到揚州。
客散平山堂上后,孰如子駿在揚州。解傳鮑照舊辭賦,輸盡蕪城千古愁。
風常歡喜月常愁,愁有盈虧喜自由。客到揚州已迷路,不須特地上迷樓。
便風五兩更悠悠,回望鄉閭煙霧浮。若問無情唯潁水,不來隨我到揚州。
宴客散去后獨留平山堂上,誰能像子駿這般長駐揚州?他能傳承鮑照的辭賦遺風,終讓蕪城的千古愁緒消散。風總是歡喜,月常帶愁容,愁緒有盈缺而歡喜自在無拘。客人到揚州已辨不清方向,不必再特意去登那迷樓。順風輕揚船行更顯悠然,回望故鄉只見煙霧朦朧。若說無情之物唯有潁水,它始終不肯隨我來到揚州。
平山堂:北宋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修建的名勝,位于蜀岡中峰,因“遠山來與此堂平”得名。
子駿:指林希(字子駿),北宋官員、文學家,曾知揚州。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其《蕪城賦》借廣陵(揚州)興衰抒發歷史感慨,“蕪城”遂成揚州代稱。
迷樓:隋煬帝在揚州所建奢華宮室,后喻指令人沉迷之地。
五兩:古代測風工具,用雞毛五兩系于高竿,觀測風向。
潁水:淮河支流,流經今河南、安徽,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寧(南京),或借潁水喻故鄉風物。
此組詩約作于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王安石罷相退居江寧后。時揚州仍為江淮重鎮,卻不復盛唐繁華。詩人重游揚州,觸景生情,借三絕句融合歷史記憶與個人行旅感受,抒發對世事變遷與人生漂泊的復雜心緒。
《揚州三絕句》以小見大,通過平山堂宴散、客行迷路、歸望鄉閭等片段,串聯起揚州的歷史厚重(鮑照賦)、現實風貌(迷樓)與詩人的個體體驗(鄉愁),是王安石晚年“半山體”詩風的典型之作——清淡而意遠,簡古而情真。
天將曙。黯淡殘月窺窗,朝霞映樹。起來喚婢移床,貪他井畔,早涼無數。
悵誰與。俄頃碧云低捲,火輪高吐。海天萬里炎蒸,渴龍夭嬌,陽烏旋舞。
恰喜水邊桐際,風簾澒洞,曠然無暑。長晝且將馬蹄,秋水閒注。松風小沸,親拆旗槍煮。還消受、竹肌墜粉,荷珠跳雨。
漸漸斜陽暮。亂蟬嘶到,最消魂處。茉莉枝頭乳。浴罷碧闌干,簫聲一縷。無人只有,冷螢來去。
閒階生眾綠,
幽草媚晴暉。
蝶逐落花起,
燕銜殘絮飛。
繁愁因夢重,
久別羨人歸。
薊北迢迢望,
泉源愿久違。
服勞曾是孝,
那更委諸人。
建已老白首,
中裙滌必親。
憶別白云筍漸長,
而今想見出梢墻。
道人寄我不忘我,
盍寄茶甌洗睡肓。
峰巒層疊起,蒼翠撲人來。
怪石頻當路,奔泉暗走雷。
倚松招鶴至,攜杖撥云開。
清曉登天姥,休將幻夢猜。
刀汝寧忘,古北口、舊時威力。人盡說、青龍十八,能摧強敵。奮勇不知身近遠,一揮■見膻腥碧。更相期、還我舊山河,驅鋒鏑。
才轉眼,成陳跡。從此后,無消息。竟坐令英名,廢于一日。誰使回頭還自殺,然萁煮豆鍋中泣。汝原知、枝葉本根同,煎何急。
倦枕愁雞鳴,問郎今日程。中路不可宿,長途須早行。
北登雞公背,南望象鼻岏。相逢試相問,往來定誰難。
關索嶺,四十三盤高。前有安龍菁,行人莫辭勞。
老鴉關,仰樹間。靈卜西去何當還。
映紗窗,輝繡幕。
乍含苞,旋吐萼。
好占喜信準明朝,曉風莫便輕搖落。
竹林如洗靜娟娟,
雪意猶酣曉色鮮。
云纏山腰腰帶緩,
雨沾水面面花圓。
燈光難照客懷開,
忽聽寒聲響似雷。
天氣無風樹無葉,
道州半夜水流來。
官舍飛花拂玉盤,
官橋絲柳亸雕鞍。
百壺綠酒沙頭盡,
千里青云馬上看。
夜月琴樽如故國,
春風環佩是長安。
他時引對金鑾殿,
會見朝陽刷羽翰。
甘雨及時催稻花,
隨風入夜點平沙。
東陂南陌通村路,
割盡黃云萬億家。
公子招游日,
羈人放眼時。
園花嬌滴露,
堤柳嫩眠池。
酣酒忘天地,
聞歌感別離。
流鶯原有意,
春報此鄉知。
人家蠶麥祈晴日,城郭山川斷渡時。
隱幾正看千佛偈,敲門誰送兩篇詩。
門居地僻無來轍,新綠新荷新筍時。
珍重情懷尚能賦,為搜言句和成詩。
西湖雖不到,甘井竊馀涼。
三伏罷飲酒,桂漿攜一觴。
冠者五六人,起舞互低昂。
人生有離合,此歡未易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