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越僧岳云二首
世機消已盡,巾屨亦飄然。一室故山月,滿瓶秋澗泉。禪庵過微雪,鄉寺隔寒煙。應共白蓮客,相期松桂前。
蘭亭舊都講,今日意如何。有樹關深院,無塵到淺莎。僧居隨處好,人事出門多。不及新春雁,年年鏡水波。
世機消已盡,巾屨亦飄然。一室故山月,滿瓶秋澗泉。禪庵過微雪,鄉寺隔寒煙。應共白蓮客,相期松桂前。
蘭亭舊都講,今日意如何。有樹關深院,無塵到淺莎。僧居隨處好,人事出門多。不及新春雁,年年鏡水波。
世間機巧之心已完全消散,頭巾和鞋子也顯得自在灑脫。一間禪房中有故鄉山間的明月,瓶中裝滿秋日山澗的泉水。禪庵外飄過微微的雪,家鄉的寺廟隔著寒冷的煙霧。你應該會和白蓮社的友人,相約在松桂之前。過去在蘭亭進行講經活動,如今心境又如何呢?有樹木環繞著深深的庭院,連一點灰塵都到不了淺草之處。僧人居住之處處處美好,而人一出門就有諸多俗事。還比不上新春的大雁,年年都能在鏡湖的水波上飛行。
世機:世間的機巧之心。
巾屨:頭巾和鞋子,這里指代穿著。
白蓮客:指白蓮社的成員,東晉慧遠等在廬山結白蓮社,修行佛法。
蘭亭:地名,在今浙江紹興,曾是東晉文人雅集之地。
淺莎:淺草。
鏡水:即鏡湖,在今浙江紹興。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的內容推測,詩人可能是在與越僧岳云交往過程中,被其超脫世俗的生活態度和修行境界所感染,從而創作此詩表達對他的贊賞與感慨。當時社會或許存在著世俗的紛擾,而僧人遠離塵囂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越僧岳云生活的贊賞和對世俗的感慨。其突出特點是意境清幽,語言自然。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沒有重大影響,但展現了詩人對超脫生活的追求和對自然、宗教的感悟。
喚將春醒,駘蕩情如掬。闌干畫簾垂處,景色展新局。枝上紅梅吐艷,草襯王孫綠。小池吹縠。隔年消息,為愛文鱗吝三六。翻恨聰明忒過,斷遣回腸續。誰省無限相思,黛損雙蛾蹙。眼底春韶似海,噴獸香初熟。粉秾脂郁。天然風韻,底用珍珠動量斛。
兵去人心定,相逢話此生。亂離俱是客,去住各含情。沁水沉鸞影,秦臺斷鳳聲。眼中惟二子,且復醉燕城。
新渠之田,在渠左右。渠來奕奕,如赴如湊。如云斯積,如屋斯溜。嗟唐之人,始識粳稌。
秋色靜香臺,冰輪云漢開。粲粲瑤華墮,皎皎夜光來。桂露濃棲席,蓮香滿滟杯。自欣陪笑詠,更與駐徘徊。
青春徑去不小住,天迥游絲增眼寒。想見手提大千界,翛然身現一毛端。若存情見智山隔,但斷攀緣業海乾。面目分明今日是,敢將棗柏薦盤餐。
使節翩翩浙水過,東山那許久蹉跎。一門劍履閩中少,百將櫜鞬越絕多。露布星馳官負弩,霜臺月滿士橫戈。九重正爾資籌算,無暇尋仙訪爛柯。
宿昔侍嚴駕,卻駐海州城。今來持憲簡,重問浙鄉程。政憶留棠舊,名看擢桂榮。圭璋懸世望,鹓鷺列朝英。車接熊幡貴,冠峨豸角明。驛花迎擁傳,湖水照揚旌。行部遺黎識,觀風宿蠹清。曉裝凌霧重,春舫壓波平。蘭署含香地,旗亭惜別情。臨分何以贈,努力振家聲。
古柏蒼蒼高入云,凌霄萬朵擁其身。有如巨君染須發,新娶杜陵佳麗人。
嘆平生,景光奔走萬遄。得名牽。休空勞攘,不須頻苦孜煎。這榮耀、趁時顯現,似風燭終勿牢堅。走玉常催,飛金每促,更兼愁惱緊纏綿。睹浮世、推來暫處,四序換流年。齊捐舍、爭如善根,結取良緣。慧刀開、劈回猛烈,智鋒舉、刺轉英賢。自家聲、能調雅趣,舊奇韻、堪應斯弦。認取元初,搜尋本有,幽微密妙總投玄。得歸一、長春景致,還也任如然。無來去、蓬萊島中,做個神仙。
田舍多桑園,牛犢滿廄轍。肯信有因果,頑皮早晚裂。眼看消磨盡,當頭各自活。紙褲瓦作裈,到頭凍餓殺。
曠望叢臺路,飄飖楚塞人。琴堂無故舊,何計免沾巾。
一聲幽鳥到窗前,白發老僧驚晝眠。走下竹床開兩眼,方知屋外有青天。
老境百慮息,所好在山林。況此洞室閟,塵氛安可侵。開簾見芳碧,迤邐聞鳥禽。因之感宿好,笑歌梁甫吟。丈夫志四海,何人識此心。所以夷與惠,曠世懷高襟。日夕涼風發,逸興拂西岑。沽酒共斟酌,慚無絲竹音。掃石臥煙霧,聽子廣陵琴。
不恨青春去,唯愁白發生。日長宜燕乳,水滿自蛙聲。念我心方逝,逢君眼漸明。剛腸三尺劍,光彩動豐城。
石鼎初分陽羨茶,翠盤又試邵平瓜。當時頗笑淵明俗,都把俸錢付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