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壬午五月自曹鎮任奉命致仕返黔俶裝將行賦長句四章敬以紀恩兼用志別 其四
霄路何心振羽翰,
鍪兜依舊換儒冠。
敝裘典盡書囊在,
壯志銷除劍匣寒。
十月冰霜時節改,
一家雞犬去留難。
真成日近長安遠,
獨向浮云直北看。
霄路何心振羽翰,
鍪兜依舊換儒冠。
敝裘典盡書囊在,
壯志銷除劍匣寒。
十月冰霜時節改,
一家雞犬去留難。
真成日近長安遠,
獨向浮云直北看。
哪里還想著在高位振翅高飛,脫下頭盔依舊換上了儒生長衫。破舊的皮襖都典當光了,書袋卻還在;壯志已經消退,劍匣也透著寒意。十月的冰霜預示時節變遷,全家老小去留兩難。真的成了‘日近長安遠’,只能獨自望著北方的浮云。
霄路:高空之路,比喻高位。
振羽翰:振翅高飛,喻仕途進取。
鍪兜(móu dōu):古代戰士的頭盔,代指武職。
儒冠:古代文人的帽子,代指文職或平民裝束。
典:典當。
劍匣寒:劍匣寒冷,喻壯志未酬或不再用武。
日近長安遠:典故,出自《世說新語》,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
道光壬午年(1822年)五月,作者從曹鎮任上奉命退休,準備返回貴州,臨行前作此詩,記錄對皇恩的感激及離別的感慨。此時作者已屆晚年,仕途終結,詩中多人生轉折的復雜心緒。
詩中通過致仕返家的行裝與心境描寫,展現從武職到平民的身份轉變,既有對過往壯志的追憶,也有現狀無奈。結尾用‘日近長安遠’典故,含蓄表達對朝廷的眷戀與離別的悵惘,情感真摯,語言樸實,是晚年心境的真實寫照。
高林過雨曉蒼蒼,水木清華古道場。亭子是誰開四五,招提緣此異尋常。風聲蕭颯群松翠,日氣醺酣二麥黃。墟墓令人不怡悅,何妨卻茗進瓊觴。
木藹藹兮山春,泉激澗兮水粼粼。何孤舟兮空系,又獨居兮無鄰。
醉舞黃花落鬢毛,當時詩語太矜豪。春風再詠甘棠下,又長黃花一格高。
清曉扁舟維岸陰,百年幾渡來登臨。游人仰扳石磴險,飛臺俯瞰滄波深??托堑圩粫r事,江水云山千古心。哲人去矣不可見,擊劍空作秋龍吟。
霧縠囊懸小樹紅,芳香應入笑談中。世間絕韻須真賞,人物當先數阿戎。
寒梨野在棘叢開,散扇天花斗白梅。莫道斯人如石瘦,一枝更撿瘦春回。
五倫各有常,分義異疏親。君臣別冠履,朋友相主賓。一朝為天子,安能下故人。鄙夫逐勢利,匍匐自降身。卓哉嚴子陵,執節不違仁。一笑君房癡,垂綸歸富春。
三載邢州客,看人道路傍。風塵君自見,誰愛接輿狂。
亭館高明客喜臨,門深無事寄豪吟。日長幽鳥窺簾影,風定閑云墮砌陰。香梟古屏書滿案,苔封蒼石竹成林。晚來更適無窮趣,洗耳重聽月下琴。主人開宴賞新晴,濃綠陰陰如水清。銀甕碧香浮臈味,錦箋繡句寫春情。倚闌看盡先尋譜,掃石圍棋默用兵??羁鸵笄谕鼤冇?,夕陽猶隔小溪明。
漠漠云臺安所歸,青山一角破霏微。又逢銀杏黃時雨,碎葉涂泥沾褐衣。
愁來遣不可,流目今成昔。向夕空館寒,栟櫚摵摵。
扁舟東下卻西還,秋在湖光欲曙間。送客出城無吝色,青青惟有臥龍山。
清溪流水行者誰,野服飄然歌紫芝。山人要覓蓬萊藥,越女喜得邯鄲醫。丹崖斷隴落日晚,青林小屋還云遲。歸來笑倚桃花樹,塵世浮沉都不知。
幾年結屋向溪橋,此日飛書肯見招。池上看鵝朝洗硯,月中騎鳳夜吹簫。滿林西日迷花樹,近水南風亂柳條。先與題詩寄離思,青山回首故岧峣。
溪上千峰碧玉環,瞰溪臺榭紫云間。鳥啼花落非人世,似在金鰲山上山。城南城北草如茵,綠水青山眼界新。更問樵溪何處是,滿城桃李萬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