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遣興五十八首 其三十四
小東皋畔古榕邊
飛鳥遺音到耳喧
為道攀龍邀七貴
更聞牽犬守三川
參差猶認分杯膽
點綴初分各灶煙
黃鵠當時磯上月
從來一棗醉孤仙
小東皋畔古榕邊
飛鳥遺音到耳喧
為道攀龍邀七貴
更聞牽犬守三川
參差猶認分杯膽
點綴初分各灶煙
黃鵠當時磯上月
從來一棗醉孤仙
在小東皋旁的古榕樹邊,飛鳥的余音喧鬧著傳入耳中。有人說要攀附權貴結交豪門,又聽說有人像李斯牽犬般守著三川之地。參差不齊的還能認出分杯的痕跡,初現的炊煙點綴著各家各戶。黃鵠磯上的那輪明月,從來都是用一枚仙棗就能醉倒孤仙。
東皋:東邊的高地,多為隱者所居之地。
七貴:漢代七個外戚家族(如呂、霍等),后泛指權貴。
牽犬守三川:用李斯典故,李斯臨刑前嘆“欲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兔不可得”,三川指今河南洛陽一帶。
分杯膽:指分食時用的器皿,代指日常瑣碎。
各灶煙:各家各戶的炊煙,象征市井生活。
黃鵠磯:今武漢黃鶴樓所在的磯石,傳說有仙人乘黃鵠于此登仙。
一棗醉孤仙:化用安期生典故,《史記》載其食棗大如瓜,此處指仙棗醉倒孤仙,喻超脫塵世。
此詩為明末清初詩人屈大均《廣遣興五十八首》之一。屈大均一生歷經明清易代,曾參與抗清,后隱居。詩中通過市井與權貴、現實與仙話的對照,反映了清初士人對世態炎涼的觀察,以及對隱逸超脫的精神追求。
全詩以東皋古榕為背景,由飛鳥喧鬧引出世態萬象,既寫攀附權貴的世俗之態,又繪市井炊煙的平實生活,末句以仙棗醉月收束,暗含對超脫世俗的向往,體現了屈大均詩中常見的現實觀照與隱逸情懷交織的特點。
酒酣耳熱不能歌,奈此一川黃菊何。臥聽西風吹好句,老夫無恨幕生波。
郎為茶客走江淮,虎窟留儂賣野柴。怪底客多茶去少,紅衫典卻又銀釵。
柳下白頭釣叟,不知生長何年。前度君王游幸,賣魚收得金錢。
東南有曠士,道勝無欣戚。德容發天和,中懷淵以默。至人宰萬應,與世罕城壁。楸枰蚤得名,樗蒲晚晦跡。安知中所存,天君運神力。繄余契夙心,別去山川隔。轉蓬辭本根,驚禽靡寧翼。耿耿懷古歡,悠悠事行役。良晤日已稀,老大況相迫。君為櫝中璞,我作他山石。寄言攻玉者,愛此連城璧。
應俗君真耐,閒言任往還。故家馀素墨,立壁滿江山。意在長天外,工于信手間。朝來沽酒美,持以寫朱顏。
郁孤臺下鸮夜啼,白日慘慘愁云低。三年戎幕庾嶺北,萬里旅櫬巫峰西。江湖落落歲復月,風雨蕭蕭山更溪。平生勤事數行墨,回首教場秋草迷。
僖公能繼伯禽風,盛德揄揚魯頌中。惟有春秋用王法,不輕一字曲褒公。
河轉鹍雞鳴,雨歇涼風舒。佳晨期我友,灑掃潔庭除。斗酒蓄三年,蕙肴藉蘭敷。斂容盼夕晷,悵望候君車。蹇誰阻中路,悔遁致交疏。區區恃忠信,君情安所如。嘆息掩荊扉,枯槁仍獨居。
閉門十日雨,檐溜如泉聲。沈陰晦蘭燼,潤氣蒸桃笙。饞蚤既跋扈,饕蚊復縱橫。展轉強就寐,草塘蛙亂鳴。亦知夜漏促,安得曙色明。晨鐘度深竹,云岫開新晴。隱幾補前夢,暫喜身境清。聒耳蟬嘒嘒,沿睫蠅營營。所響輒如此,吾生安得寧。感嘆還失笑,此物方施行。天運如循環,轉眼秋風生。
魚在枯池鳥在林,四時無奈雪霜侵。若教激勸由真宰,亦獎青松徑寸心。
田舍兒孫禮教稀,捕蟬探鷇鬧柴扉。園丁忽報來禽熟,走向園公笑挽衣。
秦師困邯鄲,趙氏旦夕危。魯連山中來,排患在重圍。折沖不復言,辭金忽焉歸。清風映東夏,千載以為奇。我思鄒孟氏,處世一何宜。被發雖可救,閉戶終可為。斯言足明訓,賢獨未之思。
我愛秦風勁,無衣不自謀。美人居板屋,女子解戎辀。岳走三峰勢,河吞八水流。君從關內至,意氣正橫秋。
欲尋修禊事,屢問辟疆園。車馬塵方靜,鶯花日稍暄。饌蒲供早食,班草對清尊。莫謂過逢易,三生此共論。
飛來峰下待僧歸,恍若鐘聲隱翠微。獨上冷泉亭外望,暮山紅葉映禪扉。勾留三日欲焉如,花港投閑且駐車。一水游酣觀自在,我非莊子不知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