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蛇吞鹿歌
一島三千麋鹿場,甡甡出谷如牛羊。
臺山不生白額虎,族類無憂牙爪傷。
野有修蛇大于斗,颼颼草木腥風走。
氣騰火燄噴黃云,八尺斑龍入巨口。
九岐璚角橫其喉,昂霄下咽膏涎流。
獰蕃駭獸不相賊,奔竄林莽爭逃鉤。
我聞巴蛇吞象不煩咬,三歲化骨何陰狡。
爾鹿爾鹿甚微細,此蛇得之應未飽。
一島三千麋鹿場,甡甡出谷如牛羊。
臺山不生白額虎,族類無憂牙爪傷。
野有修蛇大于斗,颼颼草木腥風走。
氣騰火燄噴黃云,八尺斑龍入巨口。
九岐璚角橫其喉,昂霄下咽膏涎流。
獰蕃駭獸不相賊,奔竄林莽爭逃鉤。
我聞巴蛇吞象不煩咬,三歲化骨何陰狡。
爾鹿爾鹿甚微細,此蛇得之應未飽。
一座島上有三千頭麋鹿的活動場所,它們成群結隊地從山谷中走出,如同牛羊一般。臺山沒有白額虎的存在,鹿群不必擔憂被虎爪虎牙所傷。野外有一條大如斗的長蛇,腥風掠過草木發出颼颼聲響。蛇的氣息騰起如火焰,噴吐著黃云般的霧氣,八尺長的斑鹿被它吞入口中。分叉的玉角橫在蛇的喉嚨,蛇仰頭吞下,膏脂和涎水直流。其他兇猛的野獸也不敢來侵犯,紛紛竄入山林躲避這蛇的威脅。我聽說巴蛇吞象不需要撕咬,三年才消化骨頭,多么陰險狡詐。你這鹿兒如此細小,這條蛇吞了它應該還沒吃飽。
甡甡(shēn shēn):眾多的樣子,形容麋鹿成群。
白額虎:額有白斑的老虎,古代常指兇猛的老虎。
修蛇:長蛇,修,長。
斑龍:指有斑紋的鹿,這里指被蛇吞食的鹿。
九岐璚角:指鹿分叉的角,岐同“歧”,璚(qióng)同“瓊”,玉,形容角的潔白。
巴蛇吞象:出自《山海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后以“巴蛇吞象”比喻貪得無厭。
陰狡:陰險狡詐。
此詩具體創作背景資料較少,推測可能是詩人游歷海島時,目睹巨蛇吞鹿的自然場景,觸發感慨而作。詩中通過描繪荒野生態,反映對自然規律的觀察與思考。
《巨蛇吞鹿歌》以海島荒野為背景,生動刻畫了巨蛇吞鹿的驚險場景,借巴蛇吞象的典故,暗喻貪婪無度。詩中既有對自然現象的細膩描寫,又蘊含對弱肉強食的感慨,語言通俗生動,富有畫面感。
云來高峰青,日落遙峰紫。卻艤釣魚船,沉吟看秋水。
何處水邊堪此亭,偶從詩卷挹芳馨。小眠亭上真何意,大夢人間肯未醒。難以智愚分巧拙,盡教描畫付丹青。老夫伏枕廬山下,頭白于今未與名。
去年上壽春三月,今日春深不到家。雨后園林人跡少,階前零落紫芩花。
出關彌望凍云低,畫鹢迎春未試題。四十五程燈火夜,一川風雨泊塘棲。
六龍初匿影,顧兔始馳光。戎井傳宵漏,山庭引夕涼。宸居多勝托,閑步出琳堂。爛爛星芒動,耿耿清河長。青道移天駟,北極轉文昌。喬枝猶隱畢,絕嶺半侵張。仰觀留玉裕,睿作動金相。無庸徒抱寂,何以繼連章。
獨漉獨漉,水清泥濁。清猶可濯,濁則云涸。鴻雁隨陽,載居載翔。不輯于行,而競稻粱。朱弦清琴,軫玉徽金。逖矣同心,空此好音。龍劍之合,精光輝熙。試而無施,不如睽離。寥寥曠野,以臘以春。有來斯親,孰知其人。
漢宮遺事剪燈論,共指青衫認淚痕。今夕驚沙滿蓬鬢,始知永巷是君恩。
玉斧修成玉兔宮,蕭蕭無日不秋風。九華紫翠騰空起,取次拈來在掌中。
禮稱七十還君事,豈必如期許退身。臣子引年雖審分,朝廷圖舊合推仁。曉登文石方延刻,暮掛危冠不待晨。竊惜圣神求治意,未宜輕去老成人。
十日秋陰乍放晴,又隨驄馬出孤城。林霏滴翠時沾濕,花氣浮香遠送迎。軟陌正宜聯轡語,好山都作覓詩行。村田處處逢收秫,不用銜杯意己傾。
老翁垂七十,其實似童兒。山果啼呼覓,鄉儺喜笑隨。群嬉累瓦塔,獨立照盆池。更挾殘書讀,渾如上學時。家食身無役,耆年力未衰。寓歡那待酒,隨意或成詩。窮達元非我,冤親竟是誰。惟嗟見事晚,枉卻鬢邊絲。
梨園弟子郁金裙,法曲聲高響入云。月里曾教青女習,人間莫遣李模聞。
澗月之孤,巖松之癯。秋生眉目,霜侵發須。諸法之相了空寂,妙存之性非有無。一塵飛巨海,片雪點紅爐。應事頭頭俱出礙,自然妙觸解回途。
古戍空屯不見人,停車但與馬牛親。道旁一飯甘藜藿,半咽西風袞袞塵。
菩提子未結。瞥眼年華挨到百,棕拂蒲團靜絕。便削了青螺,泠泠習習。冰肌欺雪。更圓姿、能替新月。鴛鴦字、盡教如夢,不惜梵天隔。聽澈。鶴聲一一。妙悟得、女兒心跡。春閨原自隱切。問漢水穿珠,澧浦遺褋。至情誰個闋。愿他日、雙飛雙宿。雙蛾細、佛前稽首,雙影菜花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