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尚書新開涪江二首
岸鑿青山破,江開白浪寒。日沉源出海,春至草生灘。梓匠防波溢,蓬仙畏水干。從今疏決后,任雨滯峰巒。
不侵南畝務,已拔北江流。涪水方移岸,潯陽有到舟。潭澄初搗藥,波動乍垂鉤。山可疏三里,從知歷億秋。
岸鑿青山破,江開白浪寒。日沉源出海,春至草生灘。梓匠防波溢,蓬仙畏水干。從今疏決后,任雨滯峰巒。
不侵南畝務,已拔北江流。涪水方移岸,潯陽有到舟。潭澄初搗藥,波動乍垂鉤。山可疏三里,從知歷億秋。
在岸邊開鑿青山,江水奔流泛起寒冷白浪。太陽西沉源頭似從海中來,春天到了灘上長出青草。工匠們防備江水泛濫,仙人也怕水干涸。從今疏通河道后,任憑雨水滯留在峰巒。不影響農田事務,已改變北江水流。涪水剛改道,潯陽已有船只到來。潭水清澈像剛搗好藥,水波蕩漾如剛垂下魚鉤。山可以被疏通三里,由此可知歷經了漫長歲月。
梓匠:木工,這里指參與開江工程的工匠。
蓬仙:傳說中的蓬萊仙人。
南畝:農田。
潯陽:地名。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推測是在鄭尚書主持新開涪江工程之后,詩人目睹工程帶來的變化,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社會可能注重水利工程建設以促進農業發展和交通便利。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鄭尚書新開涪江的功績。其突出特點是生動描繪開江場景和工程效果。在文學史上雖影響力有限,但為研究當時水利工程和社會狀況提供了文學資料。
河之水兮,一直而一曲。嗟湯湯兮安所屬。
誰將一段花文木,隨文刻成山水。水出竹林間,人坐竹林里。竹林深幾許,僅對弈、彈琴隨喜。此七賢人,知魏將亂,徉狂避世。無數管城君,脫穎客、如意參差相倚。一統攝乾坤,四海同文字。靈檀七寶幾,最筆硯、精良樂事。邀我寫,千首新詩,百幅澄心紙。
北往南來度此關,圓明庵子住山間。前村車馬忙如許,可道逢僧便借閒。
數從仙伯至仙公,一歲一遷三歲中。三歲三遷吾事足,歸驕明月弄清風。
買棹初從福地游,桂花香滿越山秋。文章遠溯千馀歲,姓氏高懸第一樓。同榜人誇從古少,題名我愛得朋稠。鯉庭回首黃泉隔,欲寫泥金暗淚流。
當日二程門下士,獨分此道過來南。百年世事相傳處,書院天生著劍鐔。群峰九疊勢來雄,直作吾儒五畝宮。隔斷市廛才一水,讀書如坐萬山中。
汝病幾時辭省署,我懷終日念鄉關。風塵對酒空行路,雨雪逢春尚在山。少室三花無客采,小山叢桂有人攀。淮南洛北如相訪,一鶴云中往復還。
石上栽花分外奇,枝頭春色暗芳菲。馨香遍界無人嗅,一任狂風取次吹。
朔風吹散楚江鷗,短策孤吟到水頭。誰把一竿和水釣,沖寒不解有羊裘。
日烏往返無休息,朝出扶桑暮卻回。夜雨旋驅殘熱去,江風吹送早寒來。才憐飲處飛花片,又見書邊聚雪堆。莫恃少年欺白首,須臾還被老相催。
甘泉于石泉,本性同氣味。合是清者流,異派為兄弟。石泉別甘泉,白日飛黃去。手持三尺法,五色云生處。愿酌石下清,為世洗冤滯。非但洗冤滯,洗彼眼中翳。
猗蘭在空谷,幽人時采之。采之結為佩,將以遺所思。楚水有馀波,湘累有深辭。孤貞諒自保,白首以為期。
家山南望路漫漫,執手臨歧話別難。夜月獨嗟鴻雁切,西風誰念鹡鸰寒。新愁又覺增千種,舊恨何曾減一般。歸到慈幃調膳后,好音毋惜寄平安。
相尚津涯臨畫舫,栽從亭館近華筵。別離自是無聊賴,于甚垂楊有糾牽。
雙雛隨阿母,游戲在芝田。正鼓湘靈瑟,俄驚老上弦。銀瓶齊墜井,玉鏡不當天。百尺寒漿里,連枝產白蓮。雉子斑斑好,同棲春隴傍。一朝矜意氣,雙翼碎文章。蔡琰何能俠,明妃實不祥。可憐龍塞去,眉黛拂秋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