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雜詠 其三
偃草吹花臭味同,
從來未識鯉魚風。
爐煙忽變薰蕕氣,
疑是龍涎落鼎中。
偃草吹花臭味同,
從來未識鯉魚風。
爐煙忽變薰蕕氣,
疑是龍涎落鼎中。
風吹草伏、吹動花朵,它們散發的氣味相似,我向來沒見識過鯉魚風。爐中的煙忽然變成了香臭混合的氣味,我懷疑是龍涎香落入了鼎中。
偃草吹花:風吹草伏、吹動花朵。
臭味:氣味,這里指味道。
鯉魚風:九月風,也叫秋風。
薰蕕:薰是香草,蕕是臭草,比喻善惡、賢愚。
龍涎:龍涎香,一種名貴香料。
《澎湖雜詠》應是作者在澎湖時所作。澎湖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人文風情給作者創作靈感。此詩可能是作者日常閑居,觀察到爐煙變化而有感而發。
這首詩主旨是記錄生活中的小發現和感受。特點是借日常景象展開聯想,增添趣味。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體現了詩人對生活細致觀察和詩意表達。
萬疊云山擁郡樓,
憑欄下瞰臥龍湫。
二年吏役何曾到,
孤負清風月白秋。
雜虜橫戈倒載斜,依然南斗是中華。
金陵舊識秦淮氣,云漢新通博望槎。
黑水游魂啼草地,白山戰鬼哭胡笳。
十年老眼重磨洗,坐看江豚蹴浪花。
庭梧曾手植,忽已逼蒼穹。清夜長聞雨,晴朝慣惹風。旌幢驚對峙,琴瑟訝中空。鳳鳥何年至,吾生尚爾逢。
春朝起常遲,欲覺還偃仰。隔窗幽鳥聲,日照梧桐上。
暑夜臥常遲,搖搖動輕箑。仰嘯取天風,風在梧桐葉。
秋夜忽已涼,風葉何蕭騷。露坐不知久,月掛梧桐梢。
長夜夢初回,月上山之厓。何由知月上,梧桐影橫斜。
長夜夢初回,雨來山之北。何由知雨來,梧桐聲淅瀝。
冬夜不成眠,寒燈聽騷屑。天明驚皚皚,梧桐枝上雪。
藍橋咫尺水盈盈,
錯過花朝月又明。
如此相思容易老,
一生幾度見云英。
閩嶠烽煙半海涯,奇謀何日出褒斜。
王師未渡滹沱水,壯士空椎博浪沙。
金革創興船介甲,火毬飛到炮生花。
艱難大局惡乎定,天意終歸混一家。
琢情青閣影迷空,畫舫珠簾半避風。
縹緲香消動魚鑰,玲瓏枝短結甃紅。
同時蝶夢銀河里,并浦鸞潮玉鏡中。
歷亂愁思天外去,可憐容易等春蓬。
東司上不說佛法,
喚來與伊劈面踏。
不用重論報佛恩,
將此深心奉塵剎。
野花無數亂飄零,
空屋都成水上萍。
惟有堤邊楊柳色,
秋風猶向路人青。
煙村迢遞隔江城,避地應須更避名。
雁足帛書云外至,鳳池春草夢中生。
曾搜往牒看花譜,欲駐衰顏仗酒兵。
當世共知憐范叔,綈袍誰憶故人情。
宵鐘未曉尚春風,一遇雞鳴漏便終。餞別韶光驚短夢,成陰夏木謝芳叢。平生毀譽冰凝泮,身世興衰日昃中。萬事輸人何足校,只嫌歲月太匆匆。
昔日豪情慕古風,邇來涂抹作癡聾。晴窗墨沈烏絲上,夜火吟懷兔穎中。三徑草生蹤欲絕,一身萍寄夢真空。年年最易韶光老,搔首青天恨不窮。
春風已去又薰風,時序頻仍感寸衷。早歲情懷如遠鶴,中年困頓作冥鴻。樂饑泌水誠何憾,仰止高山亦足雄。最是文場堪太息,累人頭白日匆匆。
寶欄十二午陰移,
思入云霄落子遲。
當局早知提醒著,
危機應不墮蛾眉。
放愁地,說與滄江舊曲誰重理??v翠紗籠句,白雪笑我,仙才空費。
又故山歸后,殘春事與浮名委。鎮斷送明日,陌上看花閒淚。
向清波底。見文章、流錦名花,訴盡東風,零落舊味。
堪嗟冶葉倡條,傍凡門、艷數桃李。恨迢迢,拌玉劍埋云,金刀斷水。
料得西樓月,窺人還自憔悴。
寢興絕思患,夙昔憩夷簡。
閑閑系林壑,湜湜嗜苔蘚。
即目窮所變,因心去其褊。
和風芬以集,靈鳥聲相囀。
暇逸通左右,談笑承深淺。
春光既斯日,遇物平生見。
入道何如,生怕見、河山易色。空自許、忍寒能住,瓊樓絳闕。羞與論功樊噲伍,便教穿冢要離側。聽高歌、一曲轉陽和,酸風歇。
心未死,疇能滅。吾輩事,從頭說。倩誰扶浩氣,怨留嵇血。大筆應傳豪士賦,離人愛踏春庭月。佇清光、炯炯照花來,浮云缺。
青蓋美人回鳳帶,
繡衣男子返云車。
上天一笑渾無事,
從此人間樂有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