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府判書友于堂榜謝之以詩
鳥篆開端不路鋒,錐紗成畫體逾工。中間三到屋漏雨,此后仍傳壁坼風。羲獻以來名絕學,徽章之外更明公。朝天此去承清問,一片丹心筆陣中。
堂礙云霄扁友于,黑蛟光射斗牛墟。細筋入骨藏棱外,妙手師心灑墨初。只為忠誠珍柳筆,多因節義重顏題。知君清德光前古,發露毫端直緒馀。
鳥篆開端不路鋒,錐紗成畫體逾工。中間三到屋漏雨,此后仍傳壁坼風。羲獻以來名絕學,徽章之外更明公。朝天此去承清問,一片丹心筆陣中。
堂礙云霄扁友于,黑蛟光射斗牛墟。細筋入骨藏棱外,妙手師心灑墨初。只為忠誠珍柳筆,多因節義重顏題。知君清德光前古,發露毫端直緒馀。
書法起筆如鳥篆一般不露鋒芒,像錐子在紗上作畫字體更加精巧。書寫過程如同屋漏痕般自然,之后又有壁坼風的神韻。自王羲之、王獻之以來這是著名的絕學,在徽章之外更有您這樣的明公。您此去朝廷接受圣上詢問,一片丹心盡顯于筆陣之中。書堂高聳接近云霄題著‘友于’二字,墨寶光彩如黑蛟光芒直射斗牛星宿所在之處。筆畫細筋入骨藏于棱角之外,妙手隨心在剛剛揮灑筆墨之時。只因忠誠而珍視柳公權的筆法,多因節義而看重顏真卿的題字。知道您清正的品德超越古人,都流露在筆端的細微之處。
鳥篆:一種篆書字體,筆畫如鳥形。
錐紗成畫:形容書法精妙,如同用錐子在紗上作畫。
屋漏雨:書法術語,比喻筆畫線條自然流暢,似屋漏之水蜿蜒下注。
壁坼風:書法術語,指筆畫如墻壁自然開裂,有自然之美。
羲獻: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徽章:這里可能指有標識性的物品。
友于:出自《論語》,后指代兄弟,這里是書堂名字。
斗牛墟:指斗宿和牛宿的星宿區域。
柳筆:指唐代書法家柳公權的筆法。
顏題:指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題字。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郭府判可能擅長書法,在書堂題字‘友于’,詩人看到其書法作品后,為表達對郭府判書法技藝和品德的贊賞而創作此詩。當時社會可能重視書法藝術,文人之間有相互欣賞和交流書法的風氣。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郭府判的書法技藝和高尚品德。其突出特點是將書法描寫與品德贊頌相結合,運用豐富意象和書法術語展現書法之美。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有限,但為研究當時書法文化和文人交流提供了資料。
童子山形也不孤,勢疑高拱從(聳)(僊)都。
云生石肘如擎帔,月到巖心似捧壸。
豈可繞壇操鳯節,爭教侍(持)燭秉麟須。
(項云“侍”字似不誤,猶“侍酒”、“侍書”之“侍”也。)
桑田若更成東海,始肯隨師化此軀。
李唐以文學第士,尤重聲律,碩儒俊彥,罔不規斯道,三百年間,詩人千計,騰聲飛實,郁郁彬彬,故論詩者必稱李唐焉。
自昔唐人選集,有殷璠(《河岳英靈集》,丹陽進士殷璠撰,分上中下三卷,凡二十四家詩。)元結(《篋中集》,元結次山編,一卷,凡七人,詩二十四首。)高正臣(《高氏三宴詩集》三卷,所載皆因人會宴之詩,以一會為一卷,與宴者凡二十一人。)芮挺章(《國秀集》三卷,芮挺章編,凡九十人,詩二百二十篇。實八十五人,詩二百十一首。)令狐楚(《御覽詩》一卷,一名《唐歌詩》,一名《選進集》,一名《元和御覽》,凡三十家,詩二百八十九首。)高仲武(《中興間氣集》二卷,高仲武編,凡二十六人,詩一百四十首。實存一百二十二首。)姚合(《極玄集》,姚合編,凡二十一家,詩百首。實存九十九首。)諸家,顧拘于朋從,或偏一體,或囿一方。而張為《主客》(《主客圖》一卷,張為撰,凡八十四家詩。)之作,乃更離章摘句,一詩之不獲悉闚,罔論詳該。
宋明稍事搜輯,《英華》《類苑》,(《文苑英華》一千卷,宋太平興國七年,李昉、扈蒙、徐鉉、宋白等奉敕編。《唐詩類苑》二百卷,明張之象纂。)篇什粗備,然而期分類從,終不見一代一家體要;其散逸秘本,放失集外者,且未能廣事搜求,脫漏泰半,后世惜之。
逮有清康熙盛朝,朝野右文,裒輯之風特著;翰林院群彥,奉命啟蕓閣之珍藏,殫精校讐,年余而成《全唐詩》九百卷,(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十九日始,四十五年十月初一日書成。)都詩四萬八千九百首。自唐開國以迄五代,凡有所作,靡不苛索專集,旁稽野史,雖只句莫遺,而后百世巨觀,斯克厥成,其有功藝文,不謂大且備乎!然其軼在桑島,湮于金石,又有非當時諸公所能及者。
天明中,(天明,日本光格天皇年號,共八年,當清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三年。)日人上毛河世寧,(即市河寬齋,字子靜,號半江,上毛野國人。)曾羅彼邦舊籍,參采《千載佳句》、《文鏡秘府》諸書,撰《全唐詩逸》三卷,(《全唐詩逸》三卷,凡百二十余家詩,前有淡海竺常序。)雖斷篇零章,不無搜玉之功,鮑清溪既刊入《知不足齋叢書》矣。
余每展斯帙,深慨彼邦人士治學之勤,乃欲本河氏所作,網羅中土遺佚。匝月之內,先成《全唐詩作者通檢》一卷,然后披覽群書,逮于金石,竭期年之力,得詩如干首,分為如干卷,名曰《全唐詩補逸》;揚萬世之英靈,彰一朝之翰藻,斯亦差堪自慰者矣。
至詮次體例,多承舊制;惟詩前小傳之余,略加案語,詩中原注而外,間益校文。其若有官銜可稽、歲月可循者,并前賢題跋、諸家考據之屬,胥附篇末,庶幾讀者得資參證焉。
丙子(一九三六)季冬,常熟孫望識。
洛下無名客,江南不系舟。
病身黃葉晚,詩思碧云秋。
雀語嘉賓笑,蛩鳴嬾婦愁。
幸因重醞熱,聊作醉鄉游。
(案以下各詩,《游仙窟》雖謂崔五嫂所作,要亦張文成戲墨而已。)
天生素面能留客,發意關情并(《唐人小說》本作并。)在渠。
莫怪向者頻聲戰,良由得伴乍心虛。
屬城富才雄,文園餞席同。
此席何所餞?徭役五原中。
疾沙亂飛雪,連車條轉蓬。
雁歸寒塞近,客散祖亭空。
日夕不遑次,蕭條鳴朔風。
漢王有天下,欻起布衣中。奮飛出草澤,嘯咤馭群雄。
淮陰既附鳯,黥彭亦攀龍,一朝逢運會,南面皆王公。
魚得自忘筌,鳥盡必藏弓,咄嗟罹鼎俎,赤族無遺蹤。
智裁(哉)張子房,處世獨為工;功成薄愛(受)[一]賞,(“愛”,蔣云當作“爵”。)高舉追赤松。
知止信無辱,身安道亦隆,悠悠[千]載后,擊抃(柝)[二]仰遺風。(“擊抃”,蔣、項皆云“抃”字不誤。)([一][二]并依俞說。劉云:“左思《詠史》,功成不受爵。”)
土德承余烈,江南廣舊恩。
一朝人事變,千古信書存。
哀挽周原道,銘旌鄭國門。
此生雖未死,寂寞已消魂。
柳色扁舟帶水陰,聞君臥疾引登臨。
憑高始見三吳勢,望遠因知四海心。
山僧午后清禪洽,群木晴初綠靄深。
云外翩翩飛鳥盡,令人宛自動歸吟。
皇皇平原守,駟馬出關東。銀印垂腰下,天書在篋中。
自承到官后,高枕揚清風。豪富已低首,逋逃還力農。
始余梁宋間,甘予(與)[一]麋鹿同。散發對浮云,浩歌追釣翁。
如何顧疵賤,遂肯偕窮通。耿介出憲司,慨然見群公。
賦詩感知己,獨立爭愚蒙。金石誰不仰,波瀾殊未窮。
微軀枉多價,朽木慚良工。上將拓邊西,薄才忝從戎。
豈論濟代心,愿効匹夫雄。驊騮滿長皂,弱翮依雕籠。
行軍動若飛,旋斾信嚴終[二]。屢陪投醪醉,竊賀銘山功。
雖無汗馬勞,且熟沙塞空。去去勿復道,所思積深衷。
一為天崖(涯)[三]客,三見南飛鴻,應念蕭關外,飄飖隨轉蓬。
從事明真入洞臺,便祛秋骨月致仙材。
絳宮玄圃皆尋遍,龜岫龍洲盡到來。
聞啟玉皇過九奏,教詔金液語千回。
謂言得道輕離別,重感師恩泣更哀。
共受虛假身,共稟太虛氣。
死去雖更生,回來盡不記。
以此好尋思,萬事淡無味。
慰俗不如心,時時一倒醉。
歲晏以為期。
??借金錘秤,銜涕訴恩波。君情將妾怨,稱取謂誰多?
秋吹綾紈索,空閨生網羅。不期《流水引》,翻作《斷腸歌》?
碧天連野色,微雨濕蒿藜。
鳥影松間沒,蟬聲柳外嘶。
寺僧張遠蓋,田父把輕犁。
逸趣紛紛入,都堪作畫題。
音問相忘二十秋,天者我輩到南州。
無窮風月隨宜樂,有分溪山取次收。
好語傳來如昨夢,離情欲剖帶春愁。
何時載酒從東下,細與劉君敘昔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