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雜詠二十首和陳別駕廷憲 其十七
好勇無如鐵帽生,
三年最怕換班兵。
銅山南澳難同臭,
一語參商械斗成。
好勇無如鐵帽生,
三年最怕換班兵。
銅山南澳難同臭,
一語參商械斗成。
再沒有比那些鐵帽生更好勇斗狠的了,他們最害怕三年一換的班兵。銅山和南澳的人難以相處融洽,只因一句話不合就引發了械斗。
鐵帽生:具體所指待考,可能是當地一種特定身份或群體的人。
換班兵:指定期輪換的士兵。
銅山、南澳:均為地名。
參商:參星與商星,二者此出彼沒,不同時在天空出現,比喻彼此對立,不和睦。
澎湖在當時可能處于人員復雜、不同地域人群雜居的狀態,不同群體之間存在矛盾和沖突。詩人可能是在游歷或任職期間,目睹了當地因地域差異、人員性格等因素導致的頻繁械斗等現象,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反映澎湖當地因人員和地域差異產生的社會沖突問題。其突出特點是用簡潔語言描繪社會現象。在文學史上,它為研究當時澎湖地區的社會風貌提供了生動的文學資料。
楊花日飄蕩,能復幾何春。遠道寧知妾,流年不待人。片云橫上國,獨鳥下西秦。無奈懷君意,清江采綠蘋。
嘉會不可再,聚散空彷徨。臨流歌長吟,送子游遠方。悲風來天末,圓月流景光。行人駕言邁,令我結中腸。豈無一尊酒,與子發慨慷。
旅邸淹留歷幾春,黑貂無復到來新。蒙茸莫問千金腋,襤褸翻疑百結鶉。失路易沾函谷雨,還家猶染洛陽塵。布衣落魄慚妻嫂,應悔當年浪入秦。
智識不到處,言詮路絕時。欲藏還露骨,葉帶更多歧。
粲粲東籬花,如為時節好。冥冥花上蝶,婉孌死亦抱。神仙那可求,姑欲學不老。去去人世間,高步擷瑤草。
添我涼飆伴我閒,今年新竹未云慳。翻嫌戶外三兩個,遮斷東來半好山。
逸志清虛,放心坦蕩,莫令煩冗縈牽。修身養性,隨分樂因緣。便是崇真奉道,甲丹內、長爇靈煙。通閑趣,恬應得味,定許處長年。如然。須了了,免除苦苦,鍛煉流傳。便優游自在,做作新鮮。直待元根漸瑩,恁時節、功行完全。還知否,蓬萊路到,見且是人仙。
隴頭之水向西流,莽莽寒云草樹秋。水中尚有秦時血,今古征人到此愁。
門徑無塵有綠苔,東風落日舊曾來。白頭道者今何在,一樹櫻桃花自開。
振佩入瓊都,云扉是幾重。鸞情依日觀,鳳想結霞峰?;戡摮握孀R,心齋清道容。五色金光發,相將隨赤龍。
小麥青青大麥柔,榴花開遍殿東頭。日長麋鹿惟依輦,波靜魚龍不負舟。家國有賢天所鑒,生靈無事我何求??班禎h武神仙意,誤卻當年尚未休。
姚、宋亡來事事生,一官銖重萬人輕。朔方老將風流在,不取西蕃石堡城。
望空北顧無雙寺,行入西津第一州。江影隔山搖素練,行云和夢鎖朱樓。
一自京華別,悠悠十七年。形容常入夢,笑語竟無緣。豈憶窮冬日,相逢華岳前。無能共杯酒,相對益凄然。
自有慳惜人,我非慳惜輩。衣單為舞穿,酒盡緣歌啐。當取一腹飽,莫令兩腳傫。蓬蒿鉆髑髏,此日君應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