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李道源彈琴之句 其一
數尺焦桐常在手,知子愛歌兼愛酒。
今朝已是二月三,梅花驛使曾來否。
古今多少無奈何,古人慷慨良已多。
為報陶潛且飲酒,無弦琴上不須歌。
數尺焦桐常在手,知子愛歌兼愛酒。
今朝已是二月三,梅花驛使曾來否。
古今多少無奈何,古人慷慨良已多。
為報陶潛且飲酒,無弦琴上不須歌。
你常常手持數尺長的焦桐琴,我知道你既喜愛唱歌又喜愛飲酒。如今已經到了二月初三,傳遞梅花消息的使者可曾來過?古往今來有多少事讓人無可奈何,古人慷慨激昂的故事已經很多。轉告像陶潛那樣的你只管飲酒,無弦琴上不必再唱歌。
焦桐:琴的別稱,東漢蔡邕曾用燒焦的桐木做琴,稱焦尾琴。
二月三:古代傳統節日,有踏青等習俗。
梅花驛使:典出南朝宋陸凱折梅寄范曄之事,后以“梅花驛使”指傳遞梅花消息的人。
陶潛:東晉詩人,愛飲酒,有“無弦琴”典故,他蓄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可能是詩人與友人李道源交往過程中,友人彈琴并留下詩句,詩人以此詩酬答。當時社會或許存在一些不如意之事,詩人借詩表達對超脫生活態度的向往。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對友人生活情趣的贊賞和對超脫曠達生活態度的推崇。其特點是用典自然,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重大影響,但展現了當時文人之間的交流和思想境界。
一江風雨黯孤舟。
處處烽煙處處愁。
遠樹閒云宜晚秋。
雁聲悠。
無限鄉思人倚樓。
春明門外玉河橋,軒騎如龍半下朝。
總道群公餞光祿,山林鐘鼎各逍遙。
羨殺漕湖即鏡湖,桃花流水入虛無。
南歸不向君王乞,原是滄浪舊釣徒。
上客新從潁尾歸,使君高會列南威。
風將沉燎縈歌扇,雪帶梅香上舞衣。
翻樣云團分御帑,如椽蜜炬出宮闈。
食前方丈羅珍怪,卻訝犀燃牛渚磯。
封事何如樂采薪,
崚嶒石磴步堪馴。
深林不識日昏曉,
一任山隈臥白云。
潼關不守竟倉皇,遺恨中涓促喪亡。
驍賊直聞趨洛下,行營又見潰河陽。
將軍力戰捐軀脰,豎子迎降類犬羊。
從此三關似刳竹,誰人決策守金湯?
此間那易覓蓬瀛,夷獠村中浪有名。但使野人習耕鑿,太平農亦樂長生。
勁弧卓地響藤弦,筱笴雛翎發疊連。也學顏行齊稽首,射生好手試叉前。
垂垂兩耳肉如環,綠發鬖髿覆紺顏。悔不擔來千石酒,直看一路醉花蠻。
試舞衫裁吉貝多,動搖珠絡影婆娑。發聲忽舉雙雙腕,宛轉聽他蹋蹋歌。
云子香舂雪色餈,團團搓手意遲遲。老饕口腹殊多累,臂釧生憐壓匾時。
接程蟻附與猱升,局曲脽尻日炙蒸。一種生靈共含負,差徭何苦太頻仍。
歸來三徑抱云眠,片石江郎大隱年。五畝盡忘中令貴,一鄉誰并太丘賢。青門舊吏懷風素,紫閣名卿問草玄。共識佩刀龍種在,翩翩才望達甘泉。
熒煌飛檄到鄉閭,猶憶中丞舊上書。九列勛勞存琬琰,三朝名姓重璠玙。納言司近雙龍闕,廷尉門容駟馬車。咫尺遺風勞夢想,高槐留蔭在前除。
棨戟重臨鳳水湄,三年誰與共憂時。
魏糔帝問傳家笏,蘇軾天留過嶺詩。
富國祗今先煮海,才人從古例分司。
湖山到處題名在,耿耿心應有石知。
傳家只要存書種,
學道當知養圣胎。
寧使終身遷比景,
莫令一物污靈臺。
平叔知幾語,疑于易學通。
歲朝不相見,隔日問三公。
十載寓臺灣,四載經危亂。
寇氛及臺南,行客中腸斷。
故舊與新知,存者不及半。
先生亦且行,艤舟于海岸。
海有函谷關,鳴雞度待旦。
回首望東洋,洋輪來汗漫。
生憐楚客降庚寅,
爭駕飛鳧棹水濱。
錦纜千尋聯雁齒,
靴紋萬疊蹙魚麟。
歷盡崎嶇意不驕,崚嶒瘦骨自前朝。悲嘶曉月連孤磬,徐踏山花過短橋。齒長更無煩玉勒,囊空猶未撇詩瓢。誰言志在仍千里,伏櫪還堪伴寂寥。
驪山沙苑總荊榛,暮景翻憐塞草新。夢怯吹笳明月夜,別思啼鳥綠楊津。身羸似學支公病,價賤還因伯樂貧。幾載冰霜愁力盡,何時重踏嶺頭春。
風激滄溟立,驚濤拍翠巒。
朝昏存大信,天地涌奇觀。
皎日雷頻作,秋江雪早寒。
賈帆收欲盡,千里水彌漫。
蕭蕭蘆葉黃,良人戍朔方。
冉冉歲云暮,四野肅寒螀。
褰幃露新月,擁褐有微霜。
感此竟不寐,信是可憐傷。
星言望天末,曉出問河梁。
折柳差猶在,歧路靡或忘。
何日胡塵滅,鳳兮歸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