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塘路中
山連楚越復吳秦,蓬梗何年是住身。
黃葉黃花古城路,
十口系心拋不得,每回回首即長顰。
山連楚越復吳秦,蓬梗何年是住身。
黃葉黃花古城路,
十口系心拋不得,每回回首即長顰。
山巒連綿,連接著楚、越、吳、秦等地,我如蓬草斷梗,哪一年才能有安身之所呢?在鋪滿黃葉和黃花的古城道路上,家中十口人的生計讓我難以割舍,每次回首往事都會緊皺眉頭。
楚越復吳秦:泛指東南和西北廣大地區。
蓬梗:蓬草的莖,枯后根斷,隨風飄轉,常用來比喻漂泊不定的人。
系心:掛念,放心不下。
長顰:長時間皺眉,形容憂愁的樣子。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中可以推測,詩人可能處于一個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為了生計四處漂泊,在金塘路途中,因漂泊的無奈和對家人的牽掛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抒發漂泊之苦和對家人的思念。其突出特點是情感真摯,借景抒情自然。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未產生重大影響,但生動展現了古代游子的心境。
羨君瀟灑玉堂仙,顧我飄零亦備員。海內論交兼兩世,班行聯署恰三年。別腸忍折燕臺柳,宦況遙飛越水船。誰謂江南身漸遠,憂心常在五云邊。
借問子程子,何事廢課徒。中心久翻覆,向君幾顳颥。人間無正道,消磨以詩書。
亦知除熱惱,禪榻與僧分。靜院山禽下,疏鐘夕梵聞。黑貂今季子,皂蓋舊馮君。避世金門者,悲歌共爾群。
縹帶湘枝半攲墻,行人立馬并垂楊。珠簾半捲揚州路,爭看金釵十二行。
桑林伐鼓酒如川,秋社錢多春社錢。盡道升平長官好,五風十雨更年年。
黃鶴仙人去不返,可恨此君相見晚。高堂六月生秋風,見畫令人意蕭散。
重陽節后北風多,景物蕭條可奈何。葉帶寒聲風外落,雁隨霜信月中過。愁來萬事紛如結,老去孤忠耿不磨。偷得浮生片時暇,憑闌搔首且吟哦。
世網纏身未得歸,但勞清夢到林扉。高人誤作班行看,只是山中一布衣。
時以晝夜相生,路能南北橫陳。萬感浮生來去,概如春雨秋云。
怯眠欹枕嘆沉冥,露冷風凄葉滿庭。客在窮途雙眼白,家馀故物一氈青。自驚病后同秋老,誰遣愁來似月惺。鄰舍不知長夜苦,頻將歌管惱人聽。
二疏昔見機,解綬同歸去。當時富貴者,詎識歸田趣。譬之鳳凰烏,千仞見高舉。紛紛道傍人,嘆息兩賢傅。能以仁為宅,復以義為路。賜金亦云多,君儲兩深顧。明此代謝理,匪為邀聲譽。行行適桑梓,去去遠塵務。生理不足論,延賓暢情素。知止斯無殆,明哲當早悟。幸有舊田廬,非無子孫慮。后人繼高躅,賢名亦同著。
陽鳥何年此瘞形,浮屠誰搆尚亭亭。上林無復傳蘇扎,蕭寺猶驚語梵鈴。勢壓澄江蟠地軸,影移殘照礙空冥。一從韋肇題名后,人物依稀世幾經。
我始來夔子,公先在計臺。江山同吊古,文字共銜杯。馬運言尤力,天高聽未回。懷人夢不見,西望肺肝摧。大事同生日,佳城近故丘。空留丹灶藥,忍望白云樓。偃折恩誰繼,澄清志未酬。傷哉葬元伯,執紼竟無由。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人生意氣豁,不在相逢早。南京亂初定,所向邑枯槁。游子無根株,茅齋付秋草。東征下月峽,掛席窮海島。萬里須十金,妻孥未相保。蒼茫風塵際,蹭蹬騏驎老。志士懷感傷,心胸已傾倒。
世間投老斷攀緣,忽憶東游已十年。但有當時京口月,與公隨我故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