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山放光松次錢少詹辛楣韻
華蓋虬松似,幢幢翠掃肩。毫光舍利現,劫火石鱗堅。
玩世經梁宋,蟠云壽梵天。直愁騰化去,神物二千年。
華蓋虬松似,幢幢翠掃肩。毫光舍利現,劫火石鱗堅。
玩世經梁宋,蟠云壽梵天。直愁騰化去,神物二千年。
這棵松樹如同華蓋般盤曲如虬,茂密的翠葉搖曳著輕掃肩頭。毫光之中仿佛有舍利顯現,歷經劫火的松樹皮如石鱗般堅硬。它閱盡世事,曾見證梁宋之地的變遷;盤繞的云氣中,它似與梵天同壽。只愁它有一日會飛升而去,這神異的松樹已存在了兩千年。
華蓋:古代帝王車駕上的傘蓋,此處形容松樹如傘蓋般的形態。
虬松:盤曲如虬龍的松樹。
幢幢(chuáng):形容枝葉搖曳、光影晃動的樣子。
劫火:佛教術語,指毀滅世界的大火,亦指漫長歲月中的災難。
石鱗:松樹樹皮如石塊般堅硬,紋理似鱗甲。
梁宋:古地區名,指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此處代指松經歷的漫長地域變遷。
蟠云:盤旋繚繞的云氣。
梵天:佛教中的天界之神,此處指極高遠的存在。
騰化:飛升變化,指神物可能離去。
神物:指具有靈性的松樹。
此詩為和錢大昕(字辛楣)之作,當創作于清代。阿育王山因阿育王寺得名,寺內藏有佛舍利,為佛教圣地。詩人游覽此山,見放光松(傳說有靈光顯現之松),觸景生情,遂依錢辛楣原韻而作,借松之形態與歷史,表達對自然靈物與宗教文化的感悟。
全詩以'放光松'為核心,從形態、歷經劫火、地域變遷、與梵天同壽等角度展開,既描繪了松樹的奇偉之姿,又賦予其歷史與宗教的厚重感,最終以'直愁騰化去'的擔憂收束,突出神物千年的珍貴,體現詩人對自然靈性與文化傳承的深切感慨。
不假千頭說,熾然無閑歇。深密密處光彩頓生,明歷歷時混融皎潔。若也和身放倒,隨流任真。始信百般計較不成,運用本無欠缺。
客里三逢月,西湖一載游。暑因清漸減,勞得快相酬。低照從山起,馀情借雨收。歸家看亦好,尅日到中秋。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察脈隨著方,品劑重新定。難將古人藥,可治今人病。
芙蓉深徑小肩輿。相并語徐徐。紅妝著處迎笑,遮路索踟躕。錦步障,繡儲胥。繞重湖。更添月照,人面花枝,疑在蓬壺。
新種梅家萼綠華,緣渠關念似癡家。不知青葉朝何似,展轉殘更聽過鴉。
竹穿遙徑雨穿廊,繚繞東西百步長。是處有橋通水入,四時無日不花香。
眾里尋他遍,相思又一年。何人聽夜雨,點滴是纏綿。
撲遫官曹論是非,不知把釣老漁磯。沔陽太守文章伯,賣卜城南竟不歸。
去年經此長安路,滿岸寒枝綴香絮。今從此地故鄉歸,幾陣輕風帶微雨。轉頭世事不堪論,白猿洞口愁黃昏。儂家正在羅浮下,欲去攜家臥白云。
井鬼占星地,滇云問路時。嶺暄秋瘴濕,江遠暮帆遲。竹弩迎津吏,氈裘拜島夷。課耕還吊古,應到孔明祠。
三十年前晚翠詩,京華無限故園思。而今瞻翠開新冊,多病何能續舊詞。
酒酣愛花香,三嗅餐欲既。春風心骨軟,狂歌發永欷。卻念坐間人,誰共此時意?
福源精舍年何有,學士親書湖上墳。卜地依稀封馬鬣,種松次第變龍紋。魏公笏在多遺澤,憂蓋山高盡白云。前代名人留制作,子孫從此藹清芬。
身在山中不見山,卻因遠看更孱顏。煌煌三秀如堪采,拂石眠云未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