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齋吳侍郎再和余送行及居厚弟詩各次韻 其四
少小攜書借隙光,
宵眠常晏起常忙。
莫嫌茅舍曝朝日,
猶勝板橋行曉霜。
藜杖久疏前閣老,
桃花不記舊臺郎。
自慚道學工夫淺,
晚卻逃儒入老莊。
少小攜書借隙光,
宵眠常晏起常忙。
莫嫌茅舍曝朝日,
猶勝板橋行曉霜。
藜杖久疏前閣老,
桃花不記舊臺郎。
自慚道學工夫淺,
晚卻逃儒入老莊。
從小帶著書本借墻縫的光讀書,夜晚常晚睡早晨常忙碌。不要嫌棄茅草屋在清晨曬著太陽,這還勝過在板橋踏著晨霜行走。很久沒和前閣老用藜杖相伴,桃花也記不得從前的臺郎。自己慚愧道學功夫淺薄,晚年反而逃離儒學轉向老莊。
借隙光:借用匡衡鑿壁偷光的典故,指刻苦讀書。
晏:晚。
藜杖:用藜莖做的手杖,代指老者。
閣老:唐代對中書舍人年長者的稱呼,后泛指內閣官員。
臺郎:漢代指尚書郎,后泛指臺省官員。
逃儒入老莊:指放棄儒家思想,轉向道家(老子、莊子)學說。
此詩為作者與吳侍郎唱和之作(“再和”“次韻”),當作于晚年。或因友人贈詩引發對生平的回顧,結合自身思想變化(從儒學轉向道家)而作,反映了當時士大夫晚年思想轉向的常見心態。
全詩通過回憶早年苦讀、對比今昔生活,展現作者從勤勉向淡泊的轉變,末句直陳思想轉向道家,既體現個人心境變化,也折射出宋代士人融合儒道的思想特征。
砧聲送風急,蟠蟀思高秋。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收拾凄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倍覺不勝幽。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臥江流。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禱雨文昌,只全靠、心香一瓣。才信宿,沛然膏澤,來從方寸。早稻含風香旖旎,晚秧飽水青。問螺江、恰見線來流,今平岸。 君作事,看天面。天有眼,從君愿。信瑞蓮芝草,幾曾虛獻。此雨千金無買處,豐年飽吃君侯飯。管釀成、春酒上公堂,人人獻。
客居還送客,人日更愁人。 江樹停殘雪,沙禽赴上春。 笙歌吳苑酒,裘馬雒京塵。 相念不相共,音書空復頻。
相送江亭暮,尊空客漸稀。 楊花不解別,到處逐君飛。
鐘山郁佳氣,龍變與云蒸。 君看芒碭澤,何似望舂陵。
信美他鄉地,登臨有故樓。 清風破大暑,明月轉高秋。 朝暮岷山秀,東西錦水流。 賓朋逢好景,把酒為遲留。
誰向江頭遺恨濃,碧波流不斷,楚山重。柳煙和雨隔疏鐘。黃昏后,羅幕更朦朧。 桃李小園空,阿誰猶笑語,拾殘紅?珠簾卷盡夜來風。人不見,春在綠蕪中。
天下事,問天怎忍如此!陵圖誰把獻君王,結愁未已。少豪氣概總成塵,空馀白骨黃葦。 千古恨,吾老矣。東游曾吊淮水。繡春臺上一回登,一回揾淚。醉歸撫劍倚西風,江濤猶壯人意。 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長淮、猶二千里。縱有英心誰寄!近新來又報胡塵起。絕域張騫歸來未?
舊時心事,說著兩眉羞。長記得、憑肩游。緗裙羅襪桃花岸,薄衫輕扇杏花樓。幾番行,幾番醉,幾番留。 也誰料、春風吹已斷。又誰料、朝云飛亦散。天易老,恨難酬。蜂兒不解知人苦,燕兒不解說人愁。舊情懷,消不盡,幾時休。
獨自上層樓,樓外青山遠。望以斜陽欲盡時,不見西飛雁。 獨自下層樓,樓下蛩聲怨。待到黃昏月上時,依舊柔腸斷。
夜來風雨匆匆,故園定是花無幾。愁多怨極,等閑孤負,一年芳意。柳困桃慵,杏青梅小,對人容易。算好春長在,好花長見,原只是、人憔悴。 回首池南舊事,恨星星、不堪重記。如今但有,看花老眼,傷時清淚。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來風味。待繁紅亂處,留云借月,也須拚醉。
情脈脈。半黃橙子和香擘。和香擘。分明記得,袖香熏窄。 別來人遠關山隔。見梅不忍和花摘。和花摘。有書無雁,寄誰歸得。
春猶淺,柳初芽,杏初花。楊柳杏花交影處,有人家。 玉窗明暖烘霞。小屏上、水遠山斜。昨夜酒多春睡重,莫驚他。
月掛霜林寒欲墜。正門外、催人起。奈離別如今真個是。欲住也、留無計。欲去也、來無計。 馬上離魂衣上淚。各自個、供憔悴。問江路梅花開也未?春到也、須頻寄。人到也、須頻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