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紫竹林禪院
丁東檐鐸雨初晴,
云磴盤空接太清。
破殿一門吞嶺色,
小亭終古走江聲。
漁樵來往能行意,
仙佛虛無易得名。
石上棋殘人散后,
隔林落日掛銅鉦。
丁東檐鐸雨初晴,
云磴盤空接太清。
破殿一門吞嶺色,
小亭終古走江聲。
漁樵來往能行意,
仙佛虛無易得名。
石上棋殘人散后,
隔林落日掛銅鉦。
檐角風鈴叮咚作響,雨過初晴;云霧石徑盤旋高空,連接蒼穹。殘破佛殿一門之內,吞沒了滿山秀色;小小亭臺千古以來,流淌著江濤聲韻。漁翁樵夫往來其間,皆能隨心而行;仙佛之事虛無縹緲,卻易獲取名聲。石上棋局已殘,眾人散去之后;林外一輪落日,如銅鉦般懸掛空中。
檐鐸(dú):屋檐下懸掛的風鈴。
云磴(dèng):云霧繚繞的石徑。
太清:指天空,道家認為太清是最高天境。
終古:久遠、自古以來。
行意:隨心意而行。
銅鉦(zhēng):古代銅制打擊樂器,圓形,此處比喻落日的形狀與色澤。
詩作或為詩人游覽紫竹林禪院時所作。通過雨后寺院的具體場景,結合對漁樵生活與仙佛傳說的對比,反映了清代文人常見的隱逸情懷與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可能作于詩人游歷或隱居期間,心境閑適而通透。
此詩以游禪院為線索,由景及理,既描繪了紫竹林禪院的清幽之景,又借漁樵與仙佛的對比,表達對真實生活的珍視。語言平實而富有畫面感,意境空闊中見生機,是清代山水紀游詩中兼具寫景與哲理的佳作。
悲風成陣,荒煙埋恨,碑銘殘缺應難認。知他是漢朝君,晉朝臣? 把風云慶會消磨盡,都做北邙山下塵。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
三杰當日,俱曾此地,殷勤納諫論興廢。見遺基,怎不傷悲!山河猶帶英雄氣,試上最高處閑坐地。東,也在圖畫里;西,也在圖畫里。
一個犁牛半塊田,收也憑天,荒也憑天。粗茶淡飯飽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勝絲綿,長也可穿,短也可穿。草舍茅屋有幾間,行也安然,待也安然。 雨過天青駕小船,魚在一邊,酒在一邊。夜歸兒女話燈前,今也有言,古也有言。日上三竿我獨眠,誰是神仙,我是神仙。南山空谷書一卷,瘋也癡癲,狂也癡癲。
落落南冠且笑歌,肯將壯志竟蹉跎。 丈夫不作尋常死,縱死常山舌不磨。
月破輕云天淡注,夜悄花無語。莫聽《陽關》牽離緒。拚酩酊花深處。 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不似酴醾開獨步,能著意留春住。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違別未幾日,一日如三秋。猶疑望可見,日日上高樓。 惟見分手處,白蘋滿芳洲。寸心寧死別,不忍生離愁。
寒日蒿上明,凄凄郭東路。素車誰家子,丹旐引將去。 原下荊棘叢,叢邊有新墓。人間痛傷別,此是長別處。 曠野何蕭條,青松白楊樹。
葉下洞庭初,思君萬里馀。 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 欲奏江南曲,貪封薊北書。 書中無別意,惟悵久離居。
田橫五百劍孤身,轉眼關山半委塵。 白闕玉樓招客記,南滇彩璧說詩人。 蒼山夜黑云遮月,金馬天寒鳥怨春。 共說平章迷繡幕,至今應樂水聲頻。
三年冷眼笑吹竽,世態炎涼我自如。 卻怪天公亦人事,入邦便有雨隨車。
倚西風、招鴻送燕,年華今已如客。青奴一餉貪涼夢,昨夜酒紅無力。愁似織。聽鳴葉寒蟬,話到情無極。舞衣春入。嘆帶眼偷移,琴心不斷,襟袖舊時窄。 紅塵陌。誰寄佳人消息。任他珠網瑤瑟。金釵兩鬢霓裳曲,總是浪歌閑拍。長夜笛。且慢析輕勻,留醉酒壚側。煙青霧白。望殘照關河,睛云樓閣,何處是秋色。
碧峰橫倚白云端,隋氏真人化跡殘。 翠柏不凋龍骨瘦,石泉猶在鏡光寒。
有時云與高峰匹,不放松巒歷歷。望里依巖附壁,一樣黏天碧。 有時峰與晴云敵,不許露珠輕滴。別是嬌酣顏色,濃淡隨伊力。
記年時、人人何處,長亭曾共杯酒。酒闌歸去行人遠,折不盡長亭柳。漸白首。待把酒送君,恰又清明后。青條似舊,問江北江南,離愁如我,還更有人否。 留不住,強把蔬盤瀹韭。行舟又報潮候。風急岸花飛盡也,一曲啼紅滿袖。春波皺。青草外、人間此恨年年有。留連握手。數人世相逢,百年歡笑,能得幾回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