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中讀書 其八
素王六經外,《論語》其總龜。紀者六十四,義取《春秋》辭。
同門有不善,一一具書之。由求予亢寮,言失不可追。
揆諸朋友義,情得徇其私。寧形弟子短,但以尊先師。
試觀孟子徒,克丑亦若斯。后儒不曉事,吹毛務求疵。
倡論輟從祀,平反者為誰。不若鄉愿人,非刺無可施。
瞽宗祀此輩,眾口庶不訾。吾思屋上烏,愛由丈人推。
云何七十子,一眚罷其祠。何年復舊典,俎豆敕有司。
素王六經外,《論語》其總龜。紀者六十四,義取《春秋》辭。
同門有不善,一一具書之。由求予亢寮,言失不可追。
揆諸朋友義,情得徇其私。寧形弟子短,但以尊先師。
試觀孟子徒,克丑亦若斯。后儒不曉事,吹毛務求疵。
倡論輟從祀,平反者為誰。不若鄉愿人,非刺無可施。
瞽宗祀此輩,眾口庶不訾。吾思屋上烏,愛由丈人推。
云何七十子,一眚罷其祠。何年復舊典,俎豆敕有司。
孔子的六經之外,《論語》是其總的準則。書中記載了六十四位弟子,取法《春秋》的筆法。同門弟子有不足,一一詳細記錄。子路、冉有與我同列,言語失誤無法挽回。揣度朋友間的道義,情感上應曲從私情。寧可顯揚弟子的短處,也要尊崇先師。試看孟子的弟子,批評缺點也是如此。后世儒生不明事理,吹毛求疵。主張停止他們配享,又有誰來平反?不如鄉愿之人,沒有可指責之處。在學校祭祀這些人,眾人大概不會非議。我想到愛屋及烏,因尊崇老師而推及弟子。為何七十子,因一點過失就罷其祭祀?哪年能恢復舊制,讓有關部門主持祭祀。
素王:指孔子,古代稱有帝王之德而未居王位的人。
總龜:比喻借鑒、準則。
由求:指子路(仲由)和冉有(冉求),均為孔子弟子。
亢寮:同“伉僚”,同僚,此處指同列弟子。
鄉愿:指表面忠厚、實則偽善的人,語出《論語·陽貨》。
瞽宗:古代學校名,此處代指祭祀場所。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禮器,代指祭祀儀式。
此詩當為作者研讀儒家經典時所作,針對后世儒生隨意否定孔子弟子配享地位的現象而發。反映清代學者對維護儒家道統、尊重先賢傳承的重視,或與當時學術爭議中批評宋明理學苛責古人的風氣相關。
全詩圍繞《論語》記載弟子一事展開,肯定孔子“尊先師”的著述原則,批判后儒吹毛求疵的行為,主張恢復對孔子弟子的祭祀舊典,體現作者維護儒家道統、反對苛責先賢的學術立場。
劍氣從教犯斗牛,百川橫放海難收。九天直上無凝滯,更看銀河一派流。北里笙歌勸酒杯,南鄰門巷冷如灰。秋風萬里方搖落,叫殺孤鴻春不回。青云高興入冥搜,一字非工未肯休。直到雪消冰泮后,百川春水自東流。云霞閃燦動霓旌,轟磕征鼙震地聲。千里折沖歸指畫,將壇孫子獨論兵。
商巖紫芝久不采,淮南丹書竟安在?仙人勸我三洞游,身如騎龍到東海。海氣茫茫云霧回,白波捲雪連山來。雙童手弄海底日,紅光一道金蓮開。瑤草綠可折,瓊樹花冥冥。昔人煉丹丹灶在,錦苔繡石光青熒。雷行半空中,逢逢擊天鼓。玉女鸞笙時下來,前頭四足神魚舞。醉拂珊瑚鞭玉虎,我欲因之窮洞府。閒訪八公五云里,為說蒼生受辛苦。不然飛出西華顛,太極總仙之洞天。安得周回更二千,直與龍巖之洞相鉤連。蓮花峰上重攜手,笑攬霞觴窺八埏。
滇南江右著華勛,八座連登不愧心。叔達讜言扶社稷,樂天高節在山林。一簪白發俄觀化,四海蒼生絕望霖。我沗相知重傷感,紫陽南望淚沾襟。
夜合枝頭別有春,坐含風露入清晨。任他明月能相照,斂盡芳心不向人。
孔圣竟奚為,煌煌萬世師。當仁終不讓,擇善自從之。大道原如此,斯文猶在茲。見賢思齊者,窮達更休辭。
半抱琵琶撥復停,清歌未唱墜梁塵。座中聾瞽聽不見,從子千聲與萬聲。
敬亭山中生白云,有時化作五色文。從龍下山為雨去,欲與世上袪塵氛。由來舒卷不可測,遙天烱烱無遺跡。甘雨未洽塵未消,直使時人空嘆息。歸來偃蹇敬亭上,點綴青山千萬狀。曾巔高擁白玉屏,半嶺間張素絲障。云兮云兮爾才未盡施,只恐復被蒼龍知。乾坤上下相追隨,青山欲戀無還期。
五日銀絲織一籠,金烏捉取送籠中。知誰放在扶桑樹,祗怪滿溪煙浪紅。
我昔見之湖上居,當門萬朵翠芙蕖。承平公子有故態,文敏外孫多異書。閑吮彩毫消白日,夢騎黃鶴上清虛。此圖定倚吳山閣,醉點南屏春雨馀。
佛說空虛也可量,虛空比恨恨還長;銀花寶鈿金星尺,認得纖纖十指香。
萬事人間不可期,云中日日候來儀。九苞自愛桑榆暖,慚愧西風碧樹枝。
萬里欲何之,行營望將旗。我正憐煙客,人疑是藥師。談兵奮髯戟,騎馬策楊枝。為試登樓嘯,胡雛滿地悲。
我行荒林翳,道傍臥豐碑。平生頗好古,下馬細讀之。盧龍劉節度,生當大唐時。杖策奮威武,勛業開邊陲。人無百年身,既盛還當衰。植此頌功德,亦有千年期。埋沒蔓草間,赫赫誰復知?往者已可嘆,來者更可悲。
華構翚飛萬迭山,黼帷祇在殿中間。風聲颯颯傳神語,燭影煌煌近帝顏。遠岫樹低云補缺,清溪石礙水流灣。殘碑認得先朝刻,愿道當年二圣還。
西風拂面飲微酣,小摘茱萸手自簪。極羨酒兼詩共好,正緣人與景相參。杜門不復貪游賞,落帽無由際劇談。嘆息登高兄弟遠,目隨鴻雁過天南。風露蕭蕭葉半黃,老來情薄似秋陽。一樽冷落思佳客,九日凄涼在異鄉。采菊何心追靖節,哦詩無語答仇香。危臺戲馬今安在,休惹清愁攪石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