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李笠翁伊園十宜 陰
柳煙深鎖護花開,
妒殺鳴鳩倦枕催。
園小未留春日住,
墻高不礙海云來。
小溪碧水漲橫灘,
蓑笠漁翁釣曉寒。
良友最宜天晚宿,
好山猶愛雨馀看。
柳煙深鎖護花開,
妒殺鳴鳩倦枕催。
園小未留春日住,
墻高不礙海云來。
小溪碧水漲橫灘,
蓑笠漁翁釣曉寒。
良友最宜天晚宿,
好山猶愛雨馀看。
柳色如煙深深籠罩,守護著綻放的花朵;斑鳩的鳴叫聲令人心生羨慕,催促著倦怠的人從枕上起身。園子雖小,未能將春日留住;高墻雖高,卻阻擋不了海上的云飄來。小溪中碧水上漲,漫過橫臥的灘石;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漁翁,在清晨的寒意中垂釣。最適宜與好友在傍晚留宿園中;雨后的山巒,更讓人喜愛觀賞。
次韻:和詩的一種方式,指按照原詩的韻腳及用韻順序來創作和詩。
柳煙:柳樹茂密成蔭,遠看如煙霧籠罩,故稱柳煙。
妒殺:極言羨慕、喜愛之深,此處指鳴鳩的叫聲惹人喜愛到“嫉妒”的程度。
鳴鳩:即斑鳩,其鳴聲常被視作春景的象征。
海云:從海上飄來的云,此處泛指遠處飄來的云。
蓑笠:蓑衣與斗笠,漁翁用于防雨的工具。
雨馀:雨后,“馀”同“余”。
此詩為作者次韻李漁《伊園十宜·陰》而作。李漁(號笠翁)是清代文學家,其“伊園”為文人雅集之地,“十宜”指園林在十種情境(如陰、晴、雨等)下的適宜之景。作者通過和詩,描繪伊園陰雨天的獨特景致,或作于與李漁交游期間。
全詩以“陰”為主題,緊扣園林特色,通過細膩的景物描寫展現伊園陰景之美,既突出自然之趣,又暗含與友相聚的溫情,語言清新,意境恬淡,是次韻唱和詩中的佳作。
大旒自何許,太乙元精傾。
此水下無敵,上與銀河并。
一入眾生口,萬劫塵心清。
萬劫塵心清,萬劫消心兵。
江山不怕簿書迷,
鸞鳳何妨枳棘棲。
公退讀書消永夜,
遙知太乙下青藜。
圣主思弘業,揚兵出紫宸。
天威凌瀚海,殺氣薄秋旻。
鏖戰有邊將,奇勛多近臣。
傳聞奏凱日,還欲下三秦。
日觀非岱宗,
三更可見日。
一氣孔神時,
坐得還丹術。
火燼薪傳尚未灰,
幽光輝映越王臺。
宋明五百馀年后,
又見邱遲吊古來。
縶空云蒂,補太虛縫。
雖在窮相手頭,卻要因人發用。
等閒撞著個冤家,活脫臨時看拈弄。
群峰雪后尚崔嵬,
行盡黃昏不見梅。
獨有故廬山數曲,
殷勤推月過溪來。
人世滄桑幾變遷。靈巖玉洞自巋然。
朝衣幾共游山日,佛界猶存刻石年。
嗟歲月,惜風煙。等閑花發又啼鵑。
只將彩筆題僧壁,玉帶留來朝日邊。
何處投新句,松關日已曛。
傾來千斛雪,驚起一山云。
蘿影枯逾瘦,泉聲凍尚聞。
相期春漸暖,一榻可平分。
羅山恣清游,塵羈嗟難了。諸子采景奇,亦足吟眼飽。
峰朵觸天心,石穴通地竅。習習谷風生,煙霞浮林表。
想見薜蘿衣,扶行覓樵道。玄木走白猿,響屐驚棲鳥。
倏爾平澗開,百籟爭皦皦。碧潭渟無波,返景乾坤倒。
境比桃源幽,避秦人未到。但有歐公巖,兀兀立蕓草。
時空頻推移,千歲等分秒。物事轉衰榮,萬象歸幻杳。
誅茅信可期,當此政化好。精舍筑丹泉,砥路入窎窅。
繡服易得閒,休沐向高蹈。命駕紛遝來,息心參不老。
誰贈雪萊一曲歌,
可憐心事正蹉跎。
瑯玕欲報從何報?
夢里依稀認眼波。
憶昔唐家扃禁地,
粉壁曲龍聞曩記。
承明意象今頓還,
永與鑾坡為故事。
花花草草隨人住。形影相依無定處。
江南人打渡頭橈,海上客歸云際路。
消愁細把愁重數。執手正當三月暮。
今朝悄對杏花天,那日雙看楊柳絮。
可怪湖南氣候偏,隆冬草木綠參天。
菜花開遍江頭圃,竹筍穿通嶺外田。
空谷鳥啼無雪積,清流魚躍少冰堅。
當時孝子稱王孟,難顯啼寒臥凍賢。
十年辛苦九年燈,三十春光四十零。
兄弟情因添侄喜,椿萱心為得孫寧。
肯愁家里無千頃,自感床頭有一經。
尊酒相逢須盡醉,眼中天地自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