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講論語二首
溫溫中旨肅傳宣,魯語書陳誦說專。圣意聿宗伊洛訓,愚臣謹繹考亭編。寸心普物根源地,百拜承顏咫尺天。堯舜吾君持所學,敢陳他道對王前。
躬承清問及年豐,蠶麥今還與舊同。稼穡艱難周圣慮,農桑勸課即田功。志民深閔僖公雨,勤業猶存豳國風。懇懇召和關主德,我皇心直與天通。
溫溫中旨肅傳宣,魯語書陳誦說專。圣意聿宗伊洛訓,愚臣謹繹考亭編。寸心普物根源地,百拜承顏咫尺天。堯舜吾君持所學,敢陳他道對王前。
躬承清問及年豐,蠶麥今還與舊同。稼穡艱難周圣慮,農桑勸課即田功。志民深閔僖公雨,勤業猶存豳國風。懇懇召和關主德,我皇心直與天通。
溫和適中的圣旨莊嚴地傳達宣召,陳列《論語》之書專心誦讀解說。圣上心意尊奉伊洛之學的訓誡,愚臣謹慎地闡釋考亭先生的著述。我這微小的心思關注萬物根源之地,多次叩拜瞻仰圣顏,離天子如此之近。我們的君主以堯舜之道為所學,我怎敢在君王面前陳述其他學說。親自承蒙圣上清問今年的年景,如今的蠶桑和麥子情況與過去相同。耕種收獲的艱難讓圣上憂慮,鼓勵農桑就是在成就農事之功。深切憐憫百姓如同僖公關心降雨,勤勉農事的風氣還留存著豳國之風。誠懇地祈求祥和關乎君主之德,我們皇上的心直接與上天相通。
中旨:帝王的詔諭。
魯語:指《論語》,因《論語》多記魯國之事和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
伊洛訓:指北宋程顥、程頤兄弟的理學學說,他們是洛陽人,伊、洛是當地河流。
考亭編:指南宋朱熹的著述,朱熹晚年定居建陽考亭。
寸心:微小的心思。
承顏:順承尊長的顏色,這里指瞻仰圣顏。
僖公雨:據記載,魯僖公關心農事,曾為求雨而祭祀。
豳國風:《詩經》中有《豳風》,多寫農事。
此詩可能創作于作者為皇帝講解《論語》之時。當時理學盛行,朝廷重視儒家經典的學習和闡釋,皇帝關注國家治理和民生問題,作者作為臣子,在講經過程中表達對儒家學說的尊崇和對君主治理國家的支持。
這首詩主旨是圍繞為皇帝講解《論語》,體現儒家學說在治國中的重要性,以及對農事民生的關注。其突出特點是文化內涵豐富,體現了儒家學者的思想和情懷。在文學史上,它反映了當時理學盛行的文化背景和文人對政治、社會的參與。
春雨夜來急,溪流朝已深。柳絲搖淺綠,垂影到波心。
蒼檜夾芳徑,蔥茜饒佳色。霜天獨不凋,然后知爾德。
水曹愛看竹,一日分幾時。峨冠不須著,美酒聊自持。
高葉戰風雨,歷亂不堪數。詩思與翩翩,坐深良獨苦。
峨峨紅粉妝,冉冉出清滓。風來忽倒垂,照見新蓮子。
清溪坐來澄,白鳥望中度。酒熟無人開,詩成有神助。
野望面蒼茫,海思坐超越。云生鸛鶴林,日射蛟龍穴。
朝銜新藻游,暮托淤菹息。幸無涸轍憂,不望監河澤。
浹月多陰雨,花愁不似春。況無新燕至,似厭主人貧。車馬嗟岐路,江山羨隱淪。相期聊一醉,長作瀼西鄰。
小有薔薇洞,鄰沽酒更多。最憐花作態,不分鳥能歌。水際桃源路,山陰道士鵝。臨池如可詠,莫厭客重過。
北平飛將舊登壇
新息雄威老據鞍
王氣山川應未歇
人才今古欲同看
云鵬未見摶風起
鋌鹿翻愁走險難
地老天荒須努力
未妨亡命有彭韓
魚頭紅結魫,土面白生硝。
曉陰簾幕春寒峭。未逗疏花笑。美人香草認依稀。等過幾番風信見芳菲。
高丘莫便哀無女。江上盈盈佇。騷魂欲起托微波。只是瀟煙湘雨奈愁何。
故意還叨累十觴,諸家所歷信踰常。黃塵倦馬久非地,野水白鷗終是鄉。勾漏不惟兼采藥,長沙更欲訪沉湘。憑虛便謂神仙近,卻覺仕途真渺茫。
四海習鑿齒,云間陸士龍。
酒狂須一石,文好自三冬。
風水客愁遠,煙花春事濃。
還將枕流耳,來聽景陽鐘。
露寒煙,通曉日。幾遍飄零,漸放山窗白。滿地殘秋蟲唧唧。掃處和愁,愁處重堆積。
乍蕭蕭,還摵摵。疑雨疑人,一夜空猜測。已是枝頭停不得。鐘斷鴉驚,恨煞西風急。
至人于物本忘情,
瓢系猶嫌樹里聲。
應是向來新洗耳,
個中聽得更分明。
新晴天氣為顏開,
似鏡嵐光出郭來。
唐寺猶存前代跡,
明祠空記相臣才。
破山寺宇鄰芳草,
拂水巖崖浸古苔。
不識雪泥鴻爪影,
何時杖履再追陪?
一陽萌動黃宮下,正是寒威合海時。閉戶先生莫惆悵,雷行龍躍定前期。
我行永久亦何傷,仆馬痡瘏不是忙。田卒污萊皇父去,憖遺將若守吾王。
憂河之濁泣清之,每笑周人切見幾。麟史究觀王室亂,異情元不是公非。
我不知人人我知,體交無味亦何為。朝陽鳴鳳翔千仞,卻是梧桐實未離。
蛟龍壁上有新詩,
匡鼎歸來一解頤。
門巷已甘車馬絕,
白云秋色見旌麾。
拂衣滄海夢魂安,南畝桑麻課不難。
收雨懶云歸嶠遠,培風雛鳳薄霄盤。
尊當花月烹肥羜,座雜漁樵著小冠。
回首應憐榮競路,緇塵鴛鷺正追攀。
寒鴉秋景集南林,
遙倚屏山綺樹陰。
丹闕遠砧鳴午夜,
玉壺清漏起遐心。
衷情靜里無人識,
外象閒中有物尋。
憶想千般聞落葉,
且須持筆漫微吟。
英英巖際云,相將庇幽獨。肓風自震蕩,慎勿憾我屋。
朝暮耕鮮云,結子如黍密。煮作山中飯,還共山人食。
苦心日宛轉,九原竟寥寞。服盡淚隨盡,此道今人薄。
高風亦有隳,明祀亦有匱。千秋萬若心,直與云山對。
白玉開洞房,藥田元氣濕。老龍雨四海,向晚隨云入。
隔海望三山,銀濤立青璧。神游挾飛仙,玩弄扶桑日。
三峰峭而尊,凝神入虛靚。青天動光彩,滅盡浮云影。
石屏在巖幽,不習見冠蓋。時有明月期,散發坐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