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勞玉初學副釜麓歸耕圖
吾廬二黌下,南睇釜山頂。有田不得歸,泛泛如萍梗。
去年經喪亂,風塵恣頑獷。時移人事遷,衰淚下如綆。
披發還故山,去去事幽屏。空山寂無人,白云在高嶺。
我愛子勞子,釜麓同歸耕。此邦有遺愛,父老爭歡迎。
昔為陶彭澤,今作王深寧。農隙教鄉里,正學傳遺經。
有時帶經鋤,莠去嘉苗榮。相期理荒穢,戮力望秋成。
巖扉靜不開,嵐翠環茅屋。門前散雞豚,墻外垂綠竹。
丹青托畫師,窈窕狀溪谷。劇憐耦耕人,釋耒吞聲哭。
傷心畫不成,但寫西山綠。西山有薇蕨,采采不盈匊。
吾廬二黌下,南睇釜山頂。有田不得歸,泛泛如萍梗。
去年經喪亂,風塵恣頑獷。時移人事遷,衰淚下如綆。
披發還故山,去去事幽屏。空山寂無人,白云在高嶺。
我愛子勞子,釜麓同歸耕。此邦有遺愛,父老爭歡迎。
昔為陶彭澤,今作王深寧。農隙教鄉里,正學傳遺經。
有時帶經鋤,莠去嘉苗榮。相期理荒穢,戮力望秋成。
巖扉靜不開,嵐翠環茅屋。門前散雞豚,墻外垂綠竹。
丹青托畫師,窈窕狀溪谷。劇憐耦耕人,釋耒吞聲哭。
傷心畫不成,但寫西山綠。西山有薇蕨,采采不盈匊。
我的房屋在兩個學府之下,向南能看到釜山頂。有田卻不能回去耕種,漂泊不定像浮萍斷梗。去年經歷了喪亂,世間戰亂中惡人肆意橫行。時間變遷人事也改變,傷心的淚水像繩索般不斷流下。披散著頭發回到故鄉的山中,去那里過隱居的生活。空寂的山里沒有人,只有白云在高高的山嶺上。我喜愛你勞先生,和我一起在釜麓歸隱耕種。你在這地方留下了仁愛,父老鄉親都爭著歡迎你。過去你像陶彭澤(陶淵明),現在如同王深寧(王應麟)。農閑時教導鄉里人,傳授正統的學問和經典。有時帶著經書去鋤地,除去雜草讓禾苗茁壯成長。相約一起整理荒蕪的田地,齊心協力盼望秋天有好收成。山居的門靜靜地不開,山間的翠色環繞著茅屋。門前雞和豬四處亂跑,墻外翠竹低垂。請畫師用丹青描繪,把溪谷的美好姿態畫出來。很憐惜一起耕種的人,放下農具無聲哭泣。傷心到畫都畫不下去,只畫了西山的綠色。西山有薇蕨,采了卻裝不滿一把。
黌(hóng):古代稱學校。
萍梗:浮萍斷梗,比喻漂泊不定。
恣頑獷:肆意橫行。
綆(gěng):繩索。
幽屏:隱居。
陶彭澤:指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
王深寧:指王應麟,南宋著名學者。
帶經鋤:一邊帶著經書一邊鋤地,形容勤奮好學。
莠(yǒu):雜草。
耦耕:兩人并耕,泛指農事。
釋耒(lěi):放下農具。
匊(jū):古同“掬”,兩手捧取。
從詩中“去年經喪亂,風塵恣頑獷”可知,創作于經歷戰亂之后。當時社會動蕩,詩人可能目睹了社會的混亂和百姓的苦難,而勞玉初選擇歸隱釜麓耕種,詩人有感而發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歸隱生活的向往和對友人的贊賞。其特點是將情感融入自然與鄉村生活描寫中,用典增添文化底蘊。在文學史上雖不一定有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文人在戰亂后的心境和追求。
湖海萍蹤莫漫猜,嶺南旌旆柳州來。鄉山隔夢三千里,客舍逢春十九回。往數光陰驚漸老,坐談帷幄愧非才。椒觴茗碗延殘夜,懷抱因君更好開。
奔走云中路,淹留客邸秋。此身千里外,歸夢五更頭。朔吹淩衰鬢,清霜拂弊裘。家書渾欲寄,只恐雁沈浮。
峻絕春芳少,高寒晚植榮。人如月中下,地勝卻林清。書榻飄香落,琴壇倒影橫。巖頭有云路,留待看花行。
宮門閒掩獸镮斜,微雨新晴滿地花。番次未當車駕出,卻尋同伴學宣麻。
靜夜砧初動,涼風雨乍收。一鉤新月上,應照故園樓。
逐隊出都門,重城車馬喧。二年愧子道,一日受皇恩。天壽始經眼,黃河欲溯源。歸來親巳老,移孝未須言。
殘雪樓臺似夢中。去年花下惜悤悤。斷腸流水又相逢。海涸尚余清淺碧,淚多難洗兩三紅。返魂忽證鳳林鐘。
一床破帳護衰翁,席捲俄隨掠騎東。與婦同圍膚炭火,呼兒排作肉屏風。從來不起羊羔想,困倒何妨蝶夢通。亂世流離多露宿,蓋頭有屋未為空。
婢仆曬君馀服用,嬌癡稚女繞床行。玉梳鈿朵香膠解,盡日風吹玳瑁箏。
扁鵲觀前清夜游,青衣隔竹送茶甌。綠陰深巷涼如瀉,坐聽瓊簫轉玉樓。
客路年光冉冉過,憂心相對鬢將皤。折沖力薄原非將,競險詩成或有魔。五管風煙驚稅駕,一時冠蓋擁行窩。元宵莫問昆崙事,進酒張燈且放歌。
襁褓為兄弟,廿載相扶將。自為仕宦驅,乃各天一方。吾歸汝卻出,歡短悲日長。無由奉車杖,梨棗況母傍。六人近存半,叔兮髭亦霜。暫同鏡中影,斷雁猶成行。期汝以五年,聽泉還對床。吾衰總汝待,毋倚身健強。
世路終無盡,浮生總未然。蚤停登峻馬,急系下灘船。富貴閒方了,功名退始全。中山千日酒,不及醒時眠。
兄弟俱官宋,拘留共在金。浮沉奴婢態,鐵石丈夫心。朽骨人爭唾,荒墳我獨尋。千秋青史上,芳臭不同襟。
片帆天際闊,落日遠山青。隱隱風前笛,行人不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