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木魚二首 其二
崔嵬忘情受眾吹,息機何用作鱗而。
敲空別證生公義,彈指還拈寶月詩。
馴鴿依檐春雨靜,蒲牢息杵曉空知。
新翻罷釣離鉤句,從遣楗槌客盡疑。
崔嵬忘情受眾吹,息機何用作鱗而。
敲空別證生公義,彈指還拈寶月詩。
馴鴿依檐春雨靜,蒲牢息杵曉空知。
新翻罷釣離鉤句,從遣楗槌客盡疑。
木魚形態高聳,似已忘情,任由眾人吹奏。它已息滅機心,為何還要有鱗片般的外形。敲擊它仿佛能印證生公的佛法義理,彈指間又讓人想起寶月的詩。溫順的鴿子依傍著屋檐,在春雨中靜謐無聲,蒲牢般的鐘聲停歇,清晨的天空知曉。新創作完罷釣離鉤的詩句,任隨那敲擊犍槌的客人都心生疑惑。
崔嵬:高聳的樣子。
息機:息滅機心,指去除世俗的機巧之心。
生公義:生公即東晉高僧竺道生,以善講佛法著稱,這里指佛法義理。
寶月詩:寶月可能是一位詩人,具體待考,這里指其詩作。
蒲牢: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常作鐘上的獸鈕,這里指代鐘聲。
楗槌:寺院中敲擊以召集僧眾的器具。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來看,詩人可能身處寺廟或與佛教文化密切相關的環境中。當時佛教文化盛行,詩人或許受到佛法的熏陶,在感悟佛法、修行的過程中創作了此詩,以表達自己對佛法的理解和心境。
這首詩以詠木魚為主題,通過對木魚的描寫和相關意象的營造,展現了佛禪意境和詩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學上,它體現了古代文人對佛教文化的關注和融入,豐富了詩詞的內涵和表現形式。
遠別相望路幾何,重逢驚閱歲華多。老予再入圖書府,羨子長優政事科。兩岸顛風吹驛柳,一帆新雨下官河。留題正寫忘年契,敢向詩壇斗伏波。
城居厭煩郁,遙在碧山棲。石徑云俱靜,松窗路轉迷。到來峰歷歷,吟處草萋萋。我憶聞高論,春醪遠為攜。
寒城朝煙淡,江沫擁春沙。群盜亂豺虎,回首白日斜。
儂家只在斷橋邊,勸郎切莫下湖船。湖船無柁難輕托,白日風波在眼前。
敗荷枯葦夕陽天。時節漸闌珊。獨泛扁舟歸去,老來不耐霜寒。平生志氣,消磨盡也,留得蒼顏。寄語山中麋鹿,斷云相次東還。
下圍棋取樂。閑白烏交錯。者好關機,度輸贏憂謔。作。言作。看這番一著。
西眺王屋山,日夕青峨峨。上有沖漠人,開關對松蘿。偶來廣成子,所交不貴多。晨興掬流泉,舉首餐明霞。靈鳥從空來,階前啄松花。鳥性會吾意,逍遙共山阿。寄言尋真者,何必窮天涯。
荊駝淚,侍從最憂時。隔闊滄江青瑣夢,凄迷錦瑟玉溪詩。一代大家詞。
挺生英杰百夫防,高義孤忠少頡頏。艱食屢分圖共濟,危城百戰誓同亡。延津劍去秋無氣,合浦珠還夜有光。三復園亭新墓表,哀榮寧獨在瀧岡。
悠悠離闊感中年,我輩情鐘豈不然。好景與時渾易過,可人和月只難圓。五更殘夢雞聲里,千里歸心雁影前。漠北云南空浪走,今春又負杏花天。
始憶花前宴,笙歌醉夕陽。那堪城外送,哀挽逐歸艎。鈴閣朝猶閉,風亭日已荒。唯馀遷客淚,沾灑后池傍。
忍淚別嚴親,長途劍衛身。煙花歸路客,風浪渡江人。馬踏梅天雨,鶯殘瓜步春。從今閩海熟,定省莫辭頻。
下馬古寺門,偶與山僧遇。相對兩不言,蟬聲在高樹。
霜筠瑟瑟戛琳瑯,冷透紗廚一味涼。破夢吟魂正瀟灑,纖纖更捧雪花香。
前村雞鳴后村應,四山如城石無磴。男耕女織自春秋,不許世塵通一徑。繞溪種桃無雜花,十里五里明朝霞。穿花作路記來往,秦虐不到山人家。捕魚深入者誰子,鳴榔忽過青山趾。溪亭老翁疑且驚,失路何人誤來此。小問市朝經幾主,客云有晉今太康。邀歸戀戀作雞黍,屈指悠悠悲海桑。異事流傳寧復再,神仙已遠丹青在。昌黎有作誠得之,馀子雖工亦何逮。我嘗三復柴桑吟,桃源楚地幽且深。楚人讎秦不相屈,忠義誰明千載心。竹鶴老人年九十,點染生綃墨猶濕。楚江山水晉風神,卻似身曾到原隰。維揚太守開別筵,披圖細玩春風前。興酣一訂武陵史,為君改賦逃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