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雪竹山同茹蘗大師夜話
不知情在與無情,丈室挑燈魄自驚。
海濺云飛千嶂斷,煙籠雪壓一枝輕。
破船載月浮寒水,別路尋芳駐晚晴。
自擭楊墳莖草綠,春歸閑唱踏莎行。
不知情在與無情,丈室挑燈魄自驚。
海濺云飛千嶂斷,煙籠雪壓一枝輕。
破船載月浮寒水,別路尋芳駐晚晴。
自擭楊墳莖草綠,春歸閑唱踏莎行。
不知情感是存在還是已消逝,在禪房里挑亮燈燭,自己的魂魄都為之驚動。海浪飛濺、云朵飄飛,連綿的山峰仿佛被截斷;煙霧籠罩、冰雪壓枝,那樹枝顯得如此輕盈。破舊的船只載著明月漂浮在寒冷的水面,走在別樣的路上尋覓芬芳,停留在傍晚的晴光中。自己在楊墳處采來嫩綠的莖草,春天歸來,悠閑地吟唱著《踏莎行》。
丈室:原指長老或住持的居室,后泛指禪房。
擭:取,獲取。
楊墳:可能是具體的地名。
《踏莎行》:詞牌名。
由于缺乏具體資料,推測此詩可能創作于詩人在雪竹山與茹蘗大師夜談之時。當時或許詩人心境迷茫,在與大師的交流中有所感悟,借景抒情,表達內心復雜的情感。雪竹山清幽的環境也為詩人的創作提供了靈感。
這首詩主旨在于抒發詩人內心的復雜情感,其突出特點是意境營造出色,情景交融。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力有限,但展現了詩人獨特的創作風格和情感表達。
瓣香心愿人誰識。可以耽孤寂。河梁分袂幾經秋。剩有夢魂夜夜到妝樓。昨宵又被余酲困。一枕香云潤。覺來無力倚東風。恰似海棠睡起帶惺忪。
巧沁蘭心,偷黏草甲,東風欲障新暖。謾凝碧瓦難留,信知暮寒輕淺。行天入鏡,做弄出、輕松纖軟。料故園、不卷重簾,誤了乍來雙燕。青未了、柳回白眼。紅欲斷、杏開素面。舊游憶著山陰,厚盟遂妨上苑。寒爐重暖,便放慢春衫針線。恐鳳靴、挑菜歸來,萬一灞橋相見。
月碾舊裁玉胯,云爐溫浴銀芽。九日殷勤相贈,淡羅猶記金花。
一點露珠凝冷,波影,滿池塘。綠莖紅艷兩相亂,腸斷,水風涼。
天空月白見峰巒,橋下泠泠秋水寒。長笛驚回老蛟夢,道人獨倚石欄桿。
層崖削青瑤,誰昔此鐫鏤。潭潭斗孤洞,中可百人受。巑岏列岫繞,洶涌大江漱。虞卿方著書,入此幾年就。
句中開活路,要汝到根本。如射中百步,巧力觀者奮。箭鋒相直時,何嘗落思忖。相逢佇思間,雪峰毬子輥。
群峰雪后玉嶙峋,無數梅花滿路春。竹杖芒鞋過橋去,山中高臥更何人。
白露濛濛不見山,輕舟一葉下危灘。亂石堆中尋故道,不獨崎嶇行路難。
今日復明日,明日能幾何。壯心蕭索盡,思念恒苦多。引領望故鄉,川路猶且長。巢燕巳北飛,賓鴻亦南翔。我獨無羽翼,慷慨中自傷。
月與高人本有期,掛檐低戶映蛾眉。只從昨夜十分滿,漸覺冰輪出海遲。
獨上遺臺,目斷清秋,鳳兮不還。悵吳宮幽徑,埋深花草,晉時高冢,鎖盡衣冠。橫吹聲沉,騎鯨人去,月滿空江雁影寒。登臨處,且摩挲石刻,徙倚闌干。青天半落三山。更白鷺洲橫二水間。問誰能心叱,秋來水靜,漸教身似,嶺上云間。擾擾人生,紛紛世事,就里何常不強顏。重回首、怕浮云蔽日,不見長安。
江山青芙蓉,遙遙隔秋浦。九莖風露寒,萬壑煙霞古。瑤草含芳春,青松立亭午。安得一把茅,移家白云塢。
五鶴西北來,飛飛凌太清。仙人綠云上,自道安期名。兩兩白玉童,雙吹紫鸞笙。去影忽不見,回風送天聲。我欲一問之,飄然若流星。愿餐金光草,壽與天齊傾。
何處春來,試煩君向盤中看。韭黃猶短。玉指呵寒剪。犀箸調勻,更為雙雙卷。情何限。怕寒須暖。先酌黃金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