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 其二
伯牙師成連,神契良獨難。
移以寥廓情,置諸惝恍閑。
遂撫白玉軫,俯仰時一彈。
孤桐自有調,大海自有瀾。
愿言心所契,忽復忘其端。
樂苑工笙竽,應節舞七盤。
朱弦秘不發,中心自盤桓。
伯牙師成連,神契良獨難。
移以寥廓情,置諸惝恍閑。
遂撫白玉軫,俯仰時一彈。
孤桐自有調,大海自有瀾。
愿言心所契,忽復忘其端。
樂苑工笙竽,應節舞七盤。
朱弦秘不發,中心自盤桓。
伯牙師從成連先生,精神契合實在難以獨自達成。將那寥廓的情感轉移,置于恍惚的意境之間。于是手撫白玉琴軫,俯仰間偶爾撥彈。孤桐琴自有天然音調,大海自有洶涌波瀾。希望說出內心契合之處,卻忽然忘記了頭緒根源。樂苑中擅長吹奏笙竽之人,應和節拍跳起七盤舞。朱紅琴弦隱秘未曾撥動,內心獨自徘徊難遣愁煩。
伯牙:春秋時期著名琴師,以善鼓琴著稱,與鐘子期“高山流水”為知音典故。
師成連:師從成連,傳說中成連是伯牙的琴藝老師,曾帶伯牙至東海蓬萊山悟琴。
神契:精神上的默契契合。
寥廓:廣闊深遠,形容意境或胸懷的開闊。
惝恍(chǎng huǎng):恍惚,形容若有若無、難以捉摸的狀態。
軫(zhěn):琴身底部調節琴弦松緊的部件,此處代指琴。
孤桐:傳說中琴多用孤生的梧桐木制成,故以“孤桐”代指琴。
七盤:古代舞蹈名,以在七只盤子間跳躍起舞為特色。
朱弦:紅色的琴弦,此處指琴;秘不發:隱秘未彈奏。
盤桓:徘徊、逗留,形容內心思緒反復。
此詩為晉代詩人張協《雜詩》組作之一。張協生活于西晉太康至永嘉年間,社會動蕩加劇,士族文人多感人生無常、知音難覓。詩中借伯牙學琴的典故,或反映詩人在亂世中尋求精神共鳴而不得的心境,暗含對世俗浮華(如“樂苑工笙竽”)的疏離,與對自然本真之美的追求。
全詩以“神契難”為核心,通過伯牙學琴的故事展開,從琴藝領悟到精神共鳴,再到世俗熱鬧與內心靜默的對比,層層遞進,深刻揭示了“知音難覓”的普遍困境。詩中意象鮮明,手法含蓄,是魏晉時期“文貴情綺”詩風的典型體現。
食觀本草豈非癡,二果甘滋可養脾。耄智自知無益處,肉身安得有輕時。味嘗不暇更論斤,買斷何曾敢算緡。譜與本經俱過眼,食之不老者何人。
日夕卸帆黃鶴浦,三湘夜色帶霜天。風鳴岸葉潮初落,月到船窗客未眠。鄰笛凄涼臨野水,驛樓迢遞隱江煙。年年蹤跡猶萍梗,腸斷孤云若個邊。
西風木葉脫,洞庭水層波。蘋芷滿洲渚,有懷憂思多。眇眇帝子愁,欲降山之阿。蘭蒸奠桂酒,浩唱聞九歌。
鐘鼓逼殘宵,千官趁早朝。云開中侍扇,日映上公貂。調燮多臣稷,欽明有帝堯。萬方咸貢獻,四海足歡謠。
一樹橫斜白玉條,春風吹亂雪飄飄。孤山老卻林和靖,多載笙歌過六橋。
死生猶未息,時序豈能停。長嬴收遠馭,西顥啟高扃。商飔及萬匯,肅氣走前汀。曾是汰繁冗,何以護芳馨。且看云白處,山容次第醒。要惟成舊德,亦豈重陰刑。
醉踏匡山晚未遲,翠巖丹壑凜秋姿。峰高瀑布天齊落,峽靜星河夜倒垂。遠害欲尋麋鹿伴,暫羈終與世人辭。磨崖遍剔蒼苔讀,獨坐云松有所思。
微涼宿陰林,頓覺煩暑退。登臺對清池,過螢停鶴背。靜夜發嘯歌,鄰犬數聲吠。
自負花鋤淚暗揩,自嗟身世嘆無家。落紅不作沾泥絮,獨向園中自葬花。
相對譚玄久,依依別古皇。夕陽幽寺好,人事蚤春忙。門掩香仍在,山空草自長。興來云榻近,杖履更何方。
瘦筇吟倚上苔梯,路入深林望轉迷。料得仙宮應不遠,白云深處午雞啼。
一綱舉,萬目張。建炎帝,開重光。首竄賣國牙,繼誅易姓王。募軍買馬事戰備,誓為吾君復舊疆。忤汪黃,七十五日中書堂,奉祠已落張公章。嗟乎一綱去,萬目弛,□馬長驅飲江水。張公督戰方未已,張公督戰方未已!
去歲山羊酬過價,今年鹿尾不值錢。龍岡藥物都竭底,只得髯翁詩數篇。
風熏石竹花心淡,小園輕雨蒼蕪黯。若有草蟲歌,意闌春奈何。茶煙如夢溢,染指微痕碧。檢點夜之心,繁華燈影深。
峰奇嶺峻。覽幅思三晉。王屋太行勞夢認。還憶霍山中鎮。當年游遍河東。憑誰為道吟蹤。十載都成陳跡,空嗟影事悤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