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紀巡詩 其五十
秋冬官催認餉忙
一絲一粟便輸將
最憐番俗須重譯
溪壑終疑飽社商
秋冬官催認餉忙
一絲一粟便輸將
最憐番俗須重譯
溪壑終疑飽社商
秋冬時節,官員催促百姓確認繳納糧餉十分忙碌,百姓連一絲線、一粒米都要繳納上去。最可憐的是原住民的習俗需要多次翻譯溝通,最終懷疑這些賦稅像填滿深谷一樣,只是讓社商們飽了私囊。
認餉:確認并繳納糧餉。
輸將:繳納、輸送,此處指百姓上繳賦稅。
番俗:指臺灣原住民的風俗傳統。
重譯:多次轉譯,因語言不通需輾轉翻譯溝通。
溪壑:深谷,比喻難以滿足的貪欲。
社商:清代管理番社(原住民部落)貿易的商人,常借職權盤剝原住民。
此詩為清代官員巡臺時所作。清代治理臺灣期間,賦稅征收是重要政務,但原住民(番民)因語言、文化差異,在賦稅過程中常面臨溝通障礙;社商作為管理番社的中間階層,多借職權盤剝,導致賦稅實際難入國庫,反肥私囊。詩中反映了這一社會現實。
詩中聚焦清代臺灣秋冬催餉場景,既寫百姓輸稅之艱,又揭番民因語言隔閡的困境,更直指社商盤剝之弊,以小見大反映基層賦稅問題,體現作者對民生的關切,語言平實而立意深刻。
膽樣銀瓶玉樣梅,北枝折得未全開。為憐落莫空山里,喚入詩人幾案來。
梁園高會花開起,直至落花猶未已。春花著酒酒自美,丈人但飲醉即休。才到花前無白頭,紅顏相勸若為留。春風何處不花開,何處花開不看來,看花何處好空回。
全家羅襪起秋塵,忍為黃金不為人。愿得天牢鎖冤魄,枉緣書劄損文鱗。江魚朔雁長相憶,劍棧風檣各苦辛。曾是寂寥金燼暗,云屏不動掩孤嚬。
烏沈海西岸,蟾吐天東頭。
云頂嵯峨蛇陣長,錦江春日淡無光。老翁白發升平世,閒倚東風看海棠。樹迷云棧路間關,詩禮庭闈夢寐還。五色衣裳千歲酒,馬蹄仍度點蒼山。
釣磯西畔問宜州,回首空山又數秋?曾見龍蛇飛敗壁,每疑魚鳥逐扁舟。風云一變衣冠地,城郭重來水石幽。傳得眉山遺記在,吳家子弟更風流。
為誰內熱?閑冷天邊千古月。忽笑忽顰,兩似蜃樓海市人。夜深休去,更有誰堪同我住?青韭堆盤,防備今宵菊夢寒。
文學稱雕龍,二難騰早譽。橐筆就南宮,邅回萬里路。薛惢貫勿遺,讀騷嗟遲莫。草木燦坤輿,纖鉅羅典故。豈厭官奉薄,為道仕楚去。屈宋遘代興,顏謝供吐茹。自任筆削權,志乘不朽樹。時危知引病,逾擬遂初賦。傳乘游浙閩,抱恨濟勝具。東歸文酒會,詩得江山助。清濁莫議方,師表希叔度。亂離悵云亡,隔世嘗心晤。
香墨濃翻研池汁,眼前零落秋云濕。曾看月上海天高,水冷驪龍抱珠蟄。何當釀得酒如川,日醉北窗高枕眠。底羨涼州二千石,題詩日寄瀛洲仙。
憶念西山玉隆友。春漬苔紋沿石塔,月含松韻雜琴聲。石城松柏鎖煙霞。九重天闕夢掉臂,黃雞白酒鄰舍恩。須知堯歷初釐正,玉燭初從獻歲來。龍帶晚煙歸洞府,雁拖秋色入衡陽。
烏石岡頭白苧衣,幾回醉伴夕陽歸。山中兄弟遙相憶,未必天心與我違。
終秉循良筆,難逃俗吏媸。不知三考績,課最竟何須。
詩人且莫賦民勞,萬事分明系我曹。試看吳鄉幾蛙灶,何曾渤海暫牛刀。官評不爽民心古,輿論無慚素履高。已是邦人凝望久,且?今夕醉松醪。
兩度高樓夕,孤鐘落木時。悲歡殘夜語,生死故交期。傲骨貧偏長,浮名久漸疑。十年身借客,猶自愧要離。
車遙遙,天未明。銅龍鼓響霜滿城,驅車出門何處行?貨多車重牛不進,竹鞭鞭牛牛力盡。車遙遙,不可留。我身愿化車下輪,千里萬里從君游。車遙遙,不可止。我身愿化山下石,摧君之車君乃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