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主回京雙調四曲 其二 六州一曲
太平功。擁佑帝堯聰。歌九德,偃五戎。寰海被祥風。車書萬里文軌同。自南北西東。耕田鑿井,戲垂髫華發,躋仁壽域變時雍。
大明方天中。棄養東朝苦匆匆。玉座如存,永隔慈容。恨難窮。崇慶空。飆輪仙馭無蹤。超宇宙,駕云龍。袆翟掩軒宮。
柏城王氣長郁蔥。溫洛照寒崧。光靈在上,徽音流千古,昭如日月麗層穹。
太任家邦隆。彤史青編永垂鴻。清廟笙鏞。奏假欽崇。
太平功。擁佑帝堯聰。歌九德,偃五戎。寰海被祥風。車書萬里文軌同。自南北西東。耕田鑿井,戲垂髫華發,躋仁壽域變時雍。
大明方天中。棄養東朝苦匆匆。玉座如存,永隔慈容。恨難窮。崇慶空。飆輪仙馭無蹤。超宇宙,駕云龍。袆翟掩軒宮。
柏城王氣長郁蔥。溫洛照寒崧。光靈在上,徽音流千古,昭如日月麗層穹。
太任家邦隆。彤史青編永垂鴻。清廟笙鏞。奏假欽崇。
太平之功,輔佐帝王明智圣聰。歌頌九德之治,止息戰爭。四海都被祥和之風籠罩。國家統一,車同軌、書同文。無論南北西東,百姓安居樂業,老人小孩怡然自樂,都生活在仁厚長壽的境地,社會和諧融洽。光明正處于中天。太后突然離世令人悲痛。太后的座位仿佛還在,卻永遠見不到她的慈顏,遺憾無窮無盡。崇慶宮已空,太后的仙駕蹤跡難尋。她超脫宇宙,駕著云龍而去。太后的衣冠藏于軒宮。帝王陵墓所在之地王氣郁郁蔥蔥。洛水映照寒冷的嵩山。太后的英靈在上,美好的聲譽流傳千古,如日月照耀蒼穹。像太任一樣使國家興盛。她的事跡永遠記載在史冊中。在宗廟中演奏著笙鏞之樂,人們恭敬地祭祀。
帝堯聰:像帝堯一樣聰明圣明,這里指帝王。
九德:古代認為統治者應具備的九種品德。
偃五戎:停止戰爭。偃,停止;五戎,泛指戰爭。
寰海:四海,整個天下。
車書萬里文軌同:指國家統一,車同軌、書同文。
耕田鑿井:指百姓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
垂髫華發:垂髫指兒童,華發指老人。
仁壽域:指人們生活仁厚長壽的境地。
時雍:指社會和諧融洽。
東朝:太后居住的地方,這里指太后。
玉座:太后的座位。
崇慶:可能是太后居住宮殿的名稱。
飆輪仙馭:指太后仙逝。
袆翟:古代王后的祭服,這里指代太后。
軒宮:指太后的衣冠所藏之處。
柏城:帝王陵墓。
溫洛:洛水。
寒崧:嵩山。
徽音:美好的聲譽。
太任:周文王之母,以賢德著稱。
彤史青編:指史冊。
清廟:宗廟。
笙鏞:樂器名。
奏假:祭祀。
此曲應是在太后去世后,為迎太后虞主回京而作。虞主是古代葬后虞祭時所立的神主。在當時的皇家禮儀中,太后地位尊崇,其去世是重大事件,此曲用于祭祀等儀式,表達對太后的追思和對國家太平的祈愿,創作時間應在太后離世不久,創作地點可能是皇家宗廟等祭祀場所。
這首詞主旨是歌頌國家太平,緬懷太后。其突出特點是將國家的繁榮與太后的離世相結合,情感表達深沉莊重。在文學史上,它屬于皇家祭祀樂章,反映了當時的宮廷文化和禮儀制度,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浮云一片出天涯,南北東西總是家。飛到五山山絕頂,風雷變化雨河沙。
漫將作賦問盧郎,絮絮綿綿為底忙。蠻觸兵戈秋未半,池臺燈火夜初長。九邊衰草征夫淚,八月寒花思婦腸。爭奈山河全不顧,西風吹冷半閒堂。
巴亞翻翻數寸零,桔槔到手不曾停。論園仿佛如朱荔,三月商家已買青。
歡口檳榔花,儂口檳榔子?;ㄏ阕硬蝗?,子甘花不似。甘香得相同,何必求連理。
秋聲凄楚。又驚醒、宿雅起舞。碎桐搖雨。掩鐙黯無語。斷甃絮吟蟀,慘共宵深機杼。自看寒井沈沈,忍冰雪、此終古。凝塵漫數。舊闌影、今在甚處。海云歸否。認苔際庭宇?;膲灻烨Ю?,我亦傷心孤露。剩有殘月西樓,為吟愁句。
臣工瞻仰臘將殘,問候金門立早寒。望切鸞輿聞警蹕,喜傳天語得平安。天申壽考同山岳,運撫盈成擬石磐。垂拱穆清弘治化,豈伊漢武慕神丹。
游道狝猴面。陸操科斗形。意識不關貌。何謂丑者必無情。
逢君不用寄家書,瑣瑣皆煩報敝廬。杜子詩窮行負酒,馮郎歌苦食無魚。十年別恨風塵里,三世通家氣誼馀。歸到瓊南問江左,白頭今擬卜休居。
風輕如笑處,露重似啼時。只向笑啼處,濃香惹滿衣。甕頭噴液處,盞面起花時。有客來相訪,通名曰伏羲。一歲正榮處,三春特盛時。是花堪愛惜,況見好花枝。物理窺開后,人情照破時。且無形可見,只有意能知。白日偏催處,黃金欲盡時。侈心都用了,始得一開眉。陰陽初感處,天地未分時。言語既難到,丹青何處施。酒到醺酣處,花當爛漫時。醺酣歸酩酊,爛漫入離披。群卉爭妍處,奇花獨異時。東君深意思,亦恐要人知。
高枕從吾癖,攤書自滿床。閒庭移白日,人已到羲皇。
看雪山齋起不眠,馀寒猶覺入新年。三分春色深無賴,一樹梅花好自憐。兔外陰云連楚澤,雕邊朔氣隔胡天。窮崖空谷渾蕭瑟,煖在朱樓碧樹顛。
凈不涉緣,照不對物。用無去來之相,混無彼我之心。穩穩密密,玲玲瓏瓏。宛轉虛玄事不彰,明暗只在影中圓。
萬里攜家出塞行,男婚女嫁總邊城。多年無復還鄉夢,官府猶題舊里名。
天將轉冷熱連日,云欲開晴雨數絲。造物從容消長處,盍將人事此中推。
聞道君家陸秀夫,崖山變起為捐軀。君臣未葬江魚腹,畢竟先生際會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