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張楊園先生補農書作 其一
學者急治生,豈為憂不足。衣食無所求,乃得立邊幅。
入世重廉恥,務本貴菽粟。養心亦養身,保身如保玉。
玉碎難再完,身失焉能贖。桑田有典型,種爇若先覺。
楊園非農家,排纂到耕牧。殆恐士習移,欲將古風復。
帶經本可鋤,《漢書》掛牛角。從來英雄人,大半兼耕讀。
學者急治生,豈為憂不足。衣食無所求,乃得立邊幅。
入世重廉恥,務本貴菽粟。養心亦養身,保身如保玉。
玉碎難再完,身失焉能贖。桑田有典型,種爇若先覺。
楊園非農家,排纂到耕牧。殆恐士習移,欲將古風復。
帶經本可鋤,《漢書》掛牛角。從來英雄人,大半兼耕讀。
學者應趕緊經營生計,并非是擔憂物資不足。衣食沒有過多的欲求,才能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和規矩。步入社會要重視廉恥,致力于根本要以糧食為貴。修養內心也是修養身體,保護自身如同保護美玉。美玉破碎難以再完好,自身失去又怎能贖回。桑田有值得效仿的典范,耕種之事好像早有覺悟。楊園先生并非農家出身,卻編排纂集有關耕牧的內容。大概是擔心士人的風氣改變,想要恢復古代的風尚。帶著經書本來就可以一邊耕種一邊讀書,《漢書》還曾掛在牛角上。從古至今的英雄人物,大半都是一邊耕種一邊讀書的。
治生:經營生計。
邊幅:本指布帛的邊緣,后比喻人的儀表、舉止。這里指規矩、形象。
務本:致力于根本,古代以農業為本。菽粟:泛指糧食。
種爇(ruò):耕種。爇,燒草種田。
排纂:編排纂集。
士習:士人的風氣。
帶經鋤:一邊帶著經書一邊耕種,形容勤奮好學。
《漢書》掛牛角:傳說隋末李密騎牛外出,把《漢書》掛在牛角上,邊走邊讀。
張楊園即張履祥,他所著《補農書》對農業生產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記載。此詩創作時,可能當時社會風氣有所變化,士人多不重視農業生產和傳統的耕讀風尚,詩人讀《補農書》后有感而發,希望能恢復古代重視耕讀、廉恥的風氣。
這首詩主旨是倡導耕讀結合、重視根本、注重廉恥的風尚。其突出特點是語言質樸,道理深刻。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一部分人對傳統生活方式和社會風氣的追求。
暝色緣江路,炊煙縷縷生。飄花知水定,坐鳥看人行。翠嶺連雙驛,丹楓隔一城。昔年清宴處,猶有踏歌聲。
路入云林紫翠饒,緩乘款段不知遙。白蓮正喜逢今日,青鏡何須感昨朝。法界清分龍穴雨,鐘聲遠雜虎門潮。菊松無恙宜行樂,共話三生過石橋。
百草諸香百露漙,一時非不哭湘沅。千年獨有黃花瘦,為伴行吟瘦屈原。
?車既工。?馬既同。?馬既好。?馬既?。君子員邋。員邋員斿。麀鹿速速。君子之求。??角弓。弓玆?寺。?驅其特。其來趩趩。????。即?即時。麀鹿??。其來大次。?驅其樸。其來??。射其?蜀。
舊美漁陽政,嘉禾合并觀。總緣秋色好,雙拂露華乾。瑞協千箱積,憂從百畝寬。河陽花發后,孰與此中看。
園筍看成竹,庭榴已著花。老來猶是客,歸去亦無家。萬事大槐國,一身焦谷芽。心閒聊默坐,紅日下天涯。
一缽雕胡七椀茶,衲僧隨分有生涯。摩醯頂上開新眼,香象云中瘞舊牙。結社更思修白業,還山不擬煮黃芽。庵西道者如相問,宕子年來解破家。
漳河三月始聞雷,郡閣陰風颯爽開。城掛飛泉來五鹿,浪翻殘照上三臺。虛慚貴客臨邛飲,難和高齋謝朓才。畿輔試君今日意,雙旌門外暫徘徊。
天下名山欲遍看,未能高臥愧陳摶。山人誤說潛夫命,只慕冥鴻不慕官。
外臣天貸巢由老,四岳欣逢堯舜仁。昨夜因公還作夢,夢隨公去拜楓宸。
勒寒桃李未成蹊,啄雪流鶯已自啼。進得貂裘渾不著,圣人春日賜征西。
夢中得嘉名,卅載乃斯宇。珍重病馀身,優游荷天予。
三十六韶石,芙蓉翠可憐。重華曾奏樂,遺響在林泉。龍馭留荒服,珠丘隔暮天。憑君陳桂酒,去灑九疑煙。
月中玉兔日中鴉。隨我度年華。不管寒暄風雨,飽飯熱煎茶。居士竹,故侯瓜。老生涯。自然天地,本分云山,到處為家。
九月征人未授衣,年年書到故園稀。無情恨殺湘東雁,不帶平安一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