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別松山觀察以皇恩只許住三年為韻 其三
朱幡出東寧,未至民先喜。
東寧本荒服,伏莽多虎兕。
吏黠營奸私,荊蓁欺蘭芷。
下車公毅然,為水不如火。
期月風肅清,千里歌樂只。
朱幡出東寧,未至民先喜。
東寧本荒服,伏莽多虎兕。
吏黠營奸私,荊蓁欺蘭芷。
下車公毅然,為水不如火。
期月風肅清,千里歌樂只。
紅色官旗招展離開東寧,尚未抵達百姓已先自欣喜。東寧本是邊遠荒僻之地,草叢中暗藏如虎兕般的惡徒。官吏狡黠謀取私利,荊棘雜草欺壓著香草蘭芷。您到任后行事果決,處理事務如烈火般雷厲風行。僅一個月便肅清風氣,千里之地盡是歡歌笑語。
朱幡:古代官吏出行時所用的紅色旗幟,代指官員。
荒服:古代五服之一,指離王畿最遠的邊遠地區。
伏莽:隱藏在草莽中的野獸,此處比喻為非作歹的惡人。
虎兕(sì):老虎與犀牛,泛指兇猛的野獸,喻指兇惡勢力。
吏黠:狡猾的官吏。
荊蓁(zhēn):荊棘與雜草,比喻奸佞小人。
蘭芷:蘭草與白芷,均為香草,比喻賢良之士。
下車:指官員到任。
期(jī)月:滿一個月。
樂只:歡樂,出自《詩經》“樂只君子”。
此詩為作者留別松山觀察時所作組詩的第三首。松山觀察或為清代東寧地區(今臺灣部分區域)的地方官員,彼時東寧地處邊荒,匪患與吏治腐敗并存。松山到任后雷厲風行整頓,短期內改善社會風氣,作者因此作詩贊頌其政績,并表達離別的不舍。
全詩以紀實筆法,先述東寧此前“伏莽多虎兕”“吏黠營奸私”的亂象,后贊松山“下車毅然”“期月風清”的治績,突出其治理成效與百姓愛戴,是一首典型的贊頌地方官員德政的留別詩。
十上終無就,才高定復論。
清時守儒術,白首在丘園。
遠樹隱殘日,孤煙生暮村。
揚鞭萬里去,幾許不銷魂。
霽日扶霜仗,祥煙覆曉班。
帝居回北斗,天闕竦南山。
紫殿鴻鸞肅,金門虎豹環。
蓬萊兩仙伯,迥立白云間。
漆燈無復曙,柏徑不知春。
南紀光華減,中朝俊秀貧。
凄清千古韻,寂寞一丘塵。
異日昭亭下,方多瀝酒人。
煒煒符離守,中流簇鼓旗。
柳陰濃不斷,舟勢激如飛。
魏闕行歸奏,承明秪暫違。
星軺晨夜度,尺素勿令稀。
昔君來闕下,定館必吾廬。
今者雖相值,依然是索居。
不堪休沐少,便使往還疏。
深愧原思巷,空回長者車。
嚴風秀木折為薪,得罪由來為出群。
粥粥黃雞憎鸖介,芄芄青蔓掩蘭薰。
天資讒嫉多端巧,人極精明不易分。
飲水豈言吳刺史,謗書翻似馬將軍。
波濤洶涌動寒野,樓閣嶣嶤壓暮云。
紅葉寺深秋暖見,蒼山鐘迥夜清聞。
何妨絕境聊為中,正恐中朝亟用君。
身外百愁俱擲置,放歌沈飲且醺醺。
晝日少閑暇,中宵夢亦勞。
符移空浩浩,榜楚鎮謷謷。
敢說今求郡,番思昔坐曹。
羨君乘五馬,東去一何高。
官舍春蕭瑟,朝來尚薄寒。
人雖繁陌上,塵不近門端。
已負踏青約,仍無舉白歡。
憑君御溝上,試折柳條看。
丞相后園天籞鄰,年年分借上林春。
目前但識禽魚樂,門外何妨車馬塵。
花蘤祗疑名品盡,圖書方驗古今貧。
將軍朝下無余事,端為風煙作主人。
平安候火出云間,區脫無塵刁斗閑。
漢相威聲遙制敵,胡兵遠跡夜開關。
赤松雅意思輕舉,黃閣群心望復還。
玉帳牙旗空壯觀,謝公高興在東山。
群騶布路歆,瘦馬解鞍回。
雨闋蟲聲樂,秋深菊意催。
圖書紛自適,僚友邈誰陪。
何以消寒夜,殘醪不滿杯。
勢交倐忽易蕭條,賴有伊人尚建標。
須信松筠凌雪茂,肯為蒲柳望秋凋。
欽賢高館三年別,廣漢專城百舍遙。
書紙如云詩叩玉,數憑疾翼度青霄。
造物本非我,榮枯那足言。
但余良干在,何必艶花繁。
壯麗華林苑,歡娛梓澤園。
芳菲如可采,豈得侍君軒。
橋下流芳度,余春日夕催。
呼人洗樽斚,招客藉莓苔。
倚柱時流滯,隨波乍往回。
仙家如不近,安得此花來。
房公昔漂泊,置酒此鳴琴。
人事有憂樂,山光無古今。
風流俱寂寞,結構尚蕭森。
松竹含虛籟,猶疑弦上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