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陵雜詩 其三
春煙裊裊將軍樹,
碧草萋萋丞相祠。
殘月曉風啼杜宇,
水亭略彴立移時。
春煙裊裊將軍樹,
碧草萋萋丞相祠。
殘月曉風啼杜宇,
水亭略彴立移時。
春天的煙霧裊裊環繞著將軍樹,碧綠的青草繁茂地生長在丞相祠旁。殘月伴著曉風,杜鵑鳥啼叫著,我在水邊亭子和獨木橋上站立了好一會兒。
裊裊:形容煙霧繚繞升騰的樣子。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的樣子。
杜宇:即杜鵑鳥,相傳為古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啼,聲音凄切。
略彴:獨木橋。
移時:一段時間,一陣子
由于缺乏具體信息,推測此詩創作于詩人游覽宛陵古跡之時。當時可能正值春天,詩人看到將軍樹、丞相祠等歷史遺跡,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借景抒發對歷史的感慨。其突出特點是景中含情,以清幽之景寄深沉之情。在文學上雖可能影響力有限,但展現了詩人對自然與歷史的獨特感悟。
雖有董鹽甘寂寞,
如聞顏粥更艱辛。
莫將秉釜論多少,
聊為君家拂甑塵。
曉嵐高捲日初生,一片晴光照眼明。
積雪不消三伏后,層冰常訝四時成。
疑他匹練非吳市,遮莫胥濤向越城。
大璞已教天地鑿,山靈穩臥不須驚。
水氣空濛曙色開,
觚棱金碧望成堆。
仙山樓閣云光里,
曾見營丘畫本來。
整衣東向禮云麾,今日真成喜極悲。
百戰哀兵賤生死,千秋名將系安危。
群情共快橫磨劍,眾口新留墮淚碑。
國有長城檀道濟,江淮胡馬敢重窺?
結宇東園中,種花待春風。口歌金縷衣,手折枝上紅。今日映綠發,他年羞青銅。寂寞外物亂,境清心亦清。
彼皆居深谷,此獨處重城。夷齊食薇蕨,千古首陽名。
削出青山根,峭立碧玉圭。不作湘竹老,不染帝子啼。不為盤中蔬,豈與煙茁齊。
明月過三五,飛出滄海遲。佳人望清夜,隔樹光離離。不須磔蝦蟆,寒魄自有虧。
空堂絕纖塵,虛靜自生白。長風吹月東,窗戶如不隔。漆園茲趣深,赤水珠難索。
太山不可歷,石齒齧人足。聊集怪與奇,蒼蒼都在目。何須引寒流,平地作溪谷。
圣賢有事業,皆在經籍中。已愛牙作簽,可輕山賜銅。還來讀詩禮,不用辨魚蟲。
小池依小山,山晴翠光入。無容群蛙鳴,間有孤鶴立。曾不起波瀾,石郵風自急。
西南產脩竹,色異東筠綠。裁簫映檀唇,引枝宜鳳宿。移從幾千里,不改生幽谷。
紅蘤勝朱槿,越丹看更大。臘月冒寒開,楚梅猶不奈。曾非中土有,流落思江外。
長才應擬早登科,遲速由天可奈何。莫向歸途重惆悵,人間秋后月明多。
白云飛度太行山,游子思親萬里還。到手功名誰不羨,綠袍爭似彩衣斑。
殘胡失馭走群雄,
人物爭歸掌握中。
河洛祇今修舊貢,
凌煙端合首群公。
滄海橫流日,長城人款年。雁臣皆北向,馬市亦南遷。
冒頓雄心在,馀皇夜語傳。耀兵驕未已,江上試投鞭。
微聞夏元昊,少小即兇殘。法令輕戎索,威儀辱漢官。
行看飛羖?,豈是召呼韓。帛樹休相擬,熙朝禮數寬。
遼兒曾奉使,主父竟窺鄰。厚德終歸宋,無人莫謂秦。
橋門虛入侍,漢室重和親。轉悼南征者,凄涼問水濱。
蹈海聞高義,斯人亦壯哉。豈知賓日地,猶有報韓椎。
蕞爾蜻蜓國,居然獬豸才。一聲燕市筑,千古尚馀哀。
煙斂木微脫,聲知天地秋。
月華當水凈,霜氣逐云流。
楚澤元多怨,騷人最善愁。
那堪聞入破,棖觸動離憂。
興亡畢竟屬男兒,
賤妾何關國事為。
從古詩人枉饒舌,
總將傾國罪蛾眉。
不到歲時久,
重來人事疏。
掃云僧亦去,
誰伴主翁居。
方丈臨丹壑,依然戶牖開。
感時花屢換,乘興客還來。
待臈梅將蕊,凌霜菊未摧。
勝游全不減,靈境異天臺。
蘭窗紗黏杏子。蝶信梅梢里。一曲青娥瘦,床前銀月初起。
霞暈紅綿洗。沉檀屑。襯暖飛瓊指。繡針墜。
花煙欲動,撩人幾許風味。
江南碧草,畫出卷簾情事。華燭金樽漫徙倚,無數。閑愁如此春水。
漢守曾為絳帳師,
升堂高弟許摳衣。
傳經無復當時事,
只有沙禽自在飛。
煙柳風蒲水一涯,
紅妝臨鏡艷明霞。
露華猶白晨光動,
開遍瀛州萬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