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后挽詞三首 其二
治道初無事,齊家與正身。
練繒躬至儉,行葦被深仁。
受冊辭隆禮,為霖屬老臣。
太平遺德在,白首泣堯民。
治道初無事,齊家與正身。
練繒躬至儉,行葦被深仁。
受冊辭隆禮,為霖屬老臣。
太平遺德在,白首泣堯民。
治理國家起初就沒什么麻煩事,太皇太后注重治理好家并端正自身。她親自使用素色絲帛,極為節儉,恩澤如同《行葦》詩中所贊,廣施深厚仁德。接受冊封時她辭謝隆重的禮儀,把治國重任托付給老臣。太平盛世留下她的美德,白發老人們像堯帝時的百姓一樣為她哭泣。
治道:治理國家的方針、政策。
練繒:素色絲帛,這里體現節儉。
行葦:《詩經·大雅》篇名,有仁及草木之意,此處指太皇太后深仁。
受冊:接受冊封。
為霖:出自“為霖雨”,比喻治理國家。
堯民:像堯帝時那樣生活在太平盛世的百姓。
此詩應是太皇太后去世后所作。太皇太后通常在宮廷地位尊崇,對國家治理和皇室家風有重要影響。詩人可能處于太皇太后治理下的太平時期,目睹其賢德,在她去世后寫詩悼念。
這首詩主旨是贊頌太皇太后的賢德和對國家的貢獻。特點是通過具體事例和典故展現其品德。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廣泛影響力,但反映當時對太皇太后的敬重和評價。
鸤鳩不遇豈非天,鬬谷於菟亦偶全。
中野履霜寧怨命,通宵煮石且隨緣。
此身幸是無還有,所學當令后勝前。
肯復杏壇聞木鐸,可能蓬島問風船。
百戰黃塵里,偷閑我亦能。
隔墻呼酒友,過渡訪詩僧。
謾說銅分虎,寧防玉點蠅。
千金牘背事,空復憤填膺。
昔在馮敬通,晚節極窮困。
豈不嘗專城,肥遯故無悶。
如何彼江生,賦此以為恨。
政坐不能隠,揣謂意有怨。
與世一不合,心跡當兩遠。
豈容近市朝,尚與俗物溷。
病恐醫難謝,貧驚糴愈昂。
未甘頻餌藥,只欲暫休糧。
暑殆無涼處,饑容有熟鄉。
歸歟謀藿食,不敢畏秋陽。
古人所愿為,莫若言事官。前后五百輩,風節何索然。
士所甚榮者,草詔登金鑾。繆妄或預選,文章何足傳。
又如相人國,操秉中書權。奸邪雜庸懦,覆??鼎實顛。
代天分百工,設此三要職。我雖幸登名,三不踐其一。
嘗叨臺諫命,大臣陰見柅。擊搏非所能,甘受一麾斥。
于時已潰亂,竟不保宗祏。論罪誅枯??,孰可付史筆。
星河夜西流,看天徒嘆息。
悠悠桐江水,寓廬十二年。
重來六日內,兩日登南山。
南山有何好,高閣西北偏。
隔江三千家,一抹煙靄間。
閣檻一巨松,挺出眾木前。
野性所酷愛,老藤相糾纏。
亦如我與僧,相對談幽禪。
稍遂物外性,屢寫酣中篇。
故侯復齊民,鬒髪成華顛。
念當拾此去,焉得長周旋。
邇日豈無雨,東有西或無。有亦僅鳴瓦,不肯鳴庭除。簷聲尚難滴,況望浮溝渠。滂沱靡后繼,霹靂空先驅。
山田半未蒔,蒔早青苗枯。切慮旱勢迫,莫辦暑氣蘇。去歲當此際,浙鄉渺為湖。窮冬六十日,所至雪塞途。
無乃天力竭,有如酒家壚。甕盎夙傾倒,遂絕來者沽。或謂帝有赫,豈忍氓畢屠。久蓄必大泄,勿遽宜少須。
鄰寺鐘鼓晦,頓與常時殊。果即驟傾注,屋漏衣巾濡。平明視荒園,破鞋涉泥途。詎惜葵卉仆,但喜豆葉腴。
西溪報橋斷,渡舫若小紆。遙想農出野,蓑笠爭奔趨。吾雖乏良疇,窘饑意已紓。天下免溝瘠,敢嘆瓶無儲。
昨日大風聲,今朝甲子晴。
整襟衣頓爽,開匣鏡偏明。
早就鯨鯢筑,終全燕雀成。
清和舊時節,新面入山城。
詩來似訴屈原醒,阿堵于公頗不庭。
白水真人從斷絕,丹元童子尚神靈。
秋眠簟未捐桃竹,晚食齏應勝韭萍。
肯美張蒼肥若瓠,從來吟影只伶俜。
僦居背古城,樓西聳喬木。
兩年見黃落,雪盡欲再綠。
往時春鵲雛,理巢乳哺續。
不歸視吾兒,于此捧饑腹。
窮山況味等,差勝客影獨。
江湖秋水事茫茫,近縣猶聞有戰場。
多病多憂欺此老,半醒半醉了重陽。
見山籬下無人至,戲馬臺頭幾客忙。
萬事不同時節似,感今懷古倍悲涼。
貧與身仇病作魔,春來為況復如何。
梅花未了桃花動,詩債猶稀酒債多。
剩喜故人躋要路,稍令閑客藉余波。
吏廉歲稔兵氛寢,是處江湖可一蓑。
窮山豈有節,疲氓不聊生。
比戶迫凍餒,九日存空名。
旦視觜參中,斗極南北明。
知我乏機杼,促織亦銷聲。
昔健酒易得,痛飲倚妙齡。
焉知齒髪暮,壺盡無可傾。
寒英粲荒圃,槁葉鏗前榮。
堅忍驗學力,乖離悵時情。
死也諒不磨,可惜百無成。
龍至六爻為亢龍,三三為九其數窮。
三日為霖今九日,便晴田事亦無及。
全吳富庶推第一,誰信杭州無米糴。
鄰翁耳語某所有,夜持布囊分一斗。
老夫但笑不敢嗔,堯九年水無饑民。
平生挾壯心,長劍倚晴昊。
豈意日昃歌,高臺化為沼。
沈蛟九淵底,翔鳳千仞表。
永言遯遐跡,未覺鬰孤抱。
良辰值佳友,忽若詠鳧藻。
大勝新亭集,洪流吟浩浩。
初筵客或訝,酒資焉所討。
曰予貸諸鄰,趁此風日好。
君看萬金室,一朝不自保。
何如酣中隠,忘憂且娛老。
趙翁玉雪郎,弄翰頡頏早。
譽兒未妨癖,長松緣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