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三首
黃芽十月晚菘良,綠英三尺芥根香。除大甕,置深廊,山家蓄足御冬糧。
晚菘更可制酸齏,和羹好趁雉初肥。山梁產,羽毛翚,佳品真殊碧野雞。
東關芹菜嫩于蔥,老圃秦椒紅豆紅。茄蒂小,韭根豐,白水青鹽一并封。
黃芽十月晚菘良,綠英三尺芥根香。除大甕,置深廊,山家蓄足御冬糧。
晚菘更可制酸齏,和羹好趁雉初肥。山梁產,羽毛翚,佳品真殊碧野雞。
東關芹菜嫩于蔥,老圃秦椒紅豆紅。茄蒂小,韭根豐,白水青鹽一并封。
十月的黃芽菜和晚菘十分優良,三尺長綠葉子的芥菜根散發著香氣。把大甕清理干凈,放置在幽深的走廊,山里人家儲備足夠的糧食來抵御寒冬。晚菘還可以制作成酸咸菜,正適合趁著野雞剛肥的時候用來做羹湯。山梁上產出的野雞,羽毛五彩斑斕,這美味真比碧野雞還要獨特。東關的芹菜比蔥還要鮮嫩,老菜農種的秦椒像紅豆一樣紅。茄子蒂小,韭菜根粗壯,用白水和青鹽一起封存起來。
黃芽:一種蔬菜。晚菘:秋末冬初的白菜。
綠英:指芥菜綠色的葉子。
大甕:大壇子,用于儲存食物。
酸齏(jī):腌制的酸菜。
雉(zhì):野雞。
翚(huī):羽毛五彩斑斕的樣子。
秦椒:辣椒的一種。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的內容可推測詩人處于山間田園生活環境,當時可能臨近冬季,人們開始儲備食物。詩人被山間豐富的物產和質樸的生活所感染,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山居生活的物產豐富和質樸美好。其突出特點是語言樸實、生活氣息濃厚。它展現了古代山居生活的一個側面,讓讀者了解當時人們的飲食和儲備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田園生活文學的特色。
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蘋 通:蘋)
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長相思,長相思。若問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見時。 長相思,長相思。欲把相思說似誰,淺情人不知。
留人不住,醉解蘭舟去。一棹碧濤春水路,過盡曉鶯啼處。 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此后錦書休寄,畫樓云雨無憑。
醉拍春衫惜舊香。天將離恨惱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樓中到夕陽。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歸路許多長。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
離多最是,東西流水,終解兩相逢。淺情終似,行云無定,猶到夢魂中。 可憐人意,薄于云水,佳會更難重。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今番同。
斗草階前初見,穿針樓上曾逢。羅裙香露玉釵風。靚妝眉沁綠,羞臉粉生紅。 流水便隨春遠,行云終與誰同。酒醒長恨錦屏空。相尋夢里路,飛雨落花中。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里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小令尊前見玉簫。銀燈一曲太妖嬈。歌中醉倒誰能恨,唱罷歸來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宮遙。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
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閑展吳山翠。 衣上酒痕詩里字。點點行行,總是凄涼意。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
尚志服事跛神仙。辛勤了、萬千般。一朝身死入黃泉。至誠地、哭皇天。 旁人苦苦叩玄言。不免得、告諸賢。禁法蝎兒不曾傳。吃畜生、四十年。
別離情緒。萬里關山如底數。遣妾傷悲。未心郎家知不知。 自從君去。數盡殘冬春又暮。音信全乖。等到花開不見來。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一翦秋光,阿誰洗得無纖滓。冰盤徹底。人也清如此。 萬里歸來,著個斑衣戲。慈顏喜。問君不醉。更遣何人醉。
輕暑單衣四月天。重來閑屈指,惜流年。人間何處有神仙。安排我,花底與尊前。 爭道使君賢。筆端驅萬馬,駐平川。長安只在日西邊。空回首,喬木淡疏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