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四首 其二
孤云起江漢,搖影自徘徊。
飄風不相待,吹落陽云臺。
膚寸既違陰,炎威已復開。
清音閟廣野,鸞歌誰為來。
欲因廣成子,返此元息胎。
時哉不易遇,摧折使心哀。
孤云起江漢,搖影自徘徊。
飄風不相待,吹落陽云臺。
膚寸既違陰,炎威已復開。
清音閟廣野,鸞歌誰為來。
欲因廣成子,返此元息胎。
時哉不易遇,摧折使心哀。
孤獨的云從江漢之地升起,搖曳的身影獨自徘徊。迅疾的風不肯稍作等待,將它吹落到陽云臺。云氣消散失去陰蔽,炎熱的威力再次肆虐開來。清越的聲響被鎖在廣漠原野,鸞鳥的鳴唱又為誰而存在?想要借助廣成子的仙法,返歸元氣本源的狀態。時機難以輕易相遇,摧折的遭遇讓人心生悲哀。
膚寸:古代長度單位,四指為膚,一寸為寸,代指極小的面積,此處指云氣消散。
違陰:失去陰云的遮蔽。
炎威:炎熱的威力,指烈日的酷曬。
閟(bì):關閉、隱藏。
鸞歌:傳說中鳳凰一類神鳥的鳴唱,喻指美好的聲音或事物。
廣成子:傳說中的上古仙人,道教奉為始祖之一。
元息胎:指元氣的本源狀態,道家認為是生命的根本。
此詩為西晉詩人張協《雜詩四首》其二。西晉時期社會動蕩,門閥制度森嚴,文人多懷才不遇。張協雖曾入仕,卻因時局混亂退隱,詩中通過自然意象的變化,暗喻個人在動蕩時代中理想受挫、機遇難尋的境遇,反映了魏晉文人對生命無常與人生困境的普遍思考。
全詩以孤云被風吹散為核心意象,串聯起自然變化與人生感慨,既描繪了美好事物易逝的無奈,又暗含對返璞歸真的追求。語言含蓄而情感真摯,是魏晉詠懷詩中“以景喻情”的典型之作,展現了詩人對生命本質與生存境遇的深刻思考。
濁酒虛亭共解顏,歲星雙伴客星閒。云藏翠竹迷深徑,日落丹楓照暮山。賜履漸回金闕夢,鳴珂初散玉堂班。由來一壑高人事,縱許群公只暫攀。
蹀躞文禽集上京,西山北海輟飛鳴。名愁梁苑時賢識,跡向燕臺僻處行。敢怨親朋睜冷眼,祇慚窮餓誤多情。夢中啼喚佳人杳,仙客依然夜夜驚。
山深日落猛虎行,長風振木威鬇鬡。父樵未歸女在室,心已與虎同死生。揚睛掉尾腥滿地,狹路殘榛苦遭噬。豈非一氣通呼吸,徒以柔軀扼強鷙。君不見馮婦來下車,眾中無人尚負嵎。又不見裴將軍出鳴鏑,一時鞍馬俱辟易。丈夫英雄卻不武,臨事趑趄汗流雨。關東賢女不足數,孝女千年傳殺虎。
黃河西北來,云是昆崙丘。經行非一山,回薄半九州。上有不測源,下有無盡流。萬化同此機,不知幾春秋。分明天地心,不為淺狹謀。癡人用小計,顛倒若無求。安得申韓氏,化為古伊周。
其風自西,言發帝庭。飄彼黃素,墮于山楹。公拜稽首,靡敢受榮。宸嚴再臨,俾撫百城。戀此莫處,星言其征。
誠一為專,禮三而稱。孰陪邦祠,惟我同姓。金絲屢調,圭玉交映。是謂熙成,福來神聽。
武夷九曲水,流出三神山。考亭得勉齋,壁立孔門顏。信齋繼其志,經禮賴以完。六經復其一,百世功不刊。
此中小住自為佳,無柰看山眼欲花。把作西湖風物看,不爭多否也爭些。
輕帆朝渡彭蠡澤,錦纜晚擊松陽門。
襄陽信宿登臨興,為感前賢萬古勞。漢上名山天下勝,龍岡爭及鹿門高。
罨畫層波蕙草荒,冷云客雁兩回皇。梅花到得吹成雪,盡是清愁不是香。
暮靄忽蒼然,前山日將落。扁舟早歸來,湖上風色惡。
路絕囊空何所歸,無歸人幸兩無違。鴛原同命甘雙殉,蝶縱離魂亦并飛。難得遙天馳羽翰,頓教長夜睹熹微。載將一舸南溟去,不計家山是與非。
石磴千盤上翠岑,回看秋色半蘭陰。攜琴共識仙郎過,曳杖重占太乙臨。病里河山雙極目,狂來天地一論心。莫將峴首誇遺跡,屈指殘碑異代尋。
公昔南邁,我不及睹。言旋舊觀,莫獲安語。今則不遑,載騫載舉。離憂莫寫,歡好曷敘。愴矣東望,泣涕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