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丁日補送文文肅姚文毅陳文莊三公神位入長洲學鄉賢祠敬識
名教久淪替,榛蔓沿黌宮。鄉祀古所重,論定百年中。
庶幾光俎豆,足與震鼓鐘。云何僣且濫,勢利紛交訌。
沮喪詩書氣,彫殘禮樂容。遂令賢杰輩,避地羞雷同。
近者更侈炫,郡邑淆所從。典司罔稽覆,名籍滋混蒙。
峨峨三鉅公,茂苑挺英蹤。齊鳴朝陽鳳,并躍云津龍。
末運丁板蕩,屹如鼎足重。丘山既合響,至今闕瞽宗。
小子仰典型,桑梓維敬恭。清議永不磨,地以人斯崇。
頹波存砥柱,后起當聞風。
名教久淪替,榛蔓沿黌宮。鄉祀古所重,論定百年中。
庶幾光俎豆,足與震鼓鐘。云何僣且濫,勢利紛交訌。
沮喪詩書氣,彫殘禮樂容。遂令賢杰輩,避地羞雷同。
近者更侈炫,郡邑淆所從。典司罔稽覆,名籍滋混蒙。
峨峨三鉅公,茂苑挺英蹤。齊鳴朝陽鳳,并躍云津龍。
末運丁板蕩,屹如鼎足重。丘山既合響,至今闕瞽宗。
小子仰典型,桑梓維敬恭。清議永不磨,地以人斯崇。
頹波存砥柱,后起當聞風。
名教長久以來衰敗,雜草蔓延在學校。鄉賢祭祀自古被看重,評定要歷經百年。希望能讓賢人的神位受祭祀,足以使鐘鼓震動。為何會有僭越和泛濫,勢利之人紛紛爭斗。讓詩書的正氣受挫,使禮樂的風貌受損。于是讓賢杰之人,避世而羞于與世俗同流。近來更加奢侈炫耀,郡縣的祭祀標準混亂。主管者不核查,名冊更加混亂。高大的三位巨公,在茂苑展現英偉蹤跡。像朝陽的鳳凰齊鳴,如躍入云津的蛟龍。末世遭遇動蕩,他們如鼎足般重要。他們的聲名如丘山共鳴,至今卻未入鄉賢祠。我敬仰他們的典范,對家鄉滿懷恭敬。公正的輿論永不磨滅,地方因他們而尊崇。他們是頹波中的砥柱,后來人應聞風而起。
名教:指以正名定分為主的封建禮教。
淪替:衰敗。
榛蔓:雜草。
黌宮:學校。
論定:評定。
俎豆:祭祀、宴客用的器具,引申為祭祀。
僣:僭越。
訌:爭斗。
典司:主管者。
稽覆:核查。
茂苑:指長洲。
板蕩:指社會動蕩、政治腐敗。
瞽宗:殷代的學校,這里指鄉賢祠。
清議:公正的輿論。
此詩創作于當時名教衰敗、鄉賢祭祀混亂的時期。詩人看到社會風氣不良,勢利之人干擾鄉賢祭祀評定,而三位巨公(文文肅、姚文毅、陳文莊)雖有杰出貢獻卻未被及時列入鄉賢祠,因此創作此詩以表達對三位巨公的敬仰和對世風的憂慮。
這首詩主旨在于批判名教衰敗、鄉賢祭祀混亂的現象,贊美三位巨公的杰出品質和重要地位。其突出特點是借景抒情與對比手法的運用,使情感表達更強烈。在文學史上,它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文人對名教的重視,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學價值。
浮屠清凈世難倫,細行威儀總是真。方外未能無職事,人間應識有君臣。靈山一會閑緣了,劫石三生拂性純。從此坦然云水客,木人花鳥度青春。
明年此時節,意氣何揚揚。但遣馬蹄疾,莫愁花路長。幾多青樓婦,認取舊檀郎。何處最笑指,當壚壓酒娘。
俯挹中州盡,河山表里來。天懸句注險,水劃孟門開。一笑雄圖失,長歌故國回。遙從狐突廟,直下馬陵臺。
酷暑凌人未肯休,深居謝客汗還流。月星影照此堂夜,風雨夢回何處秋。吾道江湖應久病,誰歌云漢不深憂。長松古澗新精舍,愿與諸君裹茗游。
蒹葭江岸闊,去住信煙波。酒美秋成賤,魚肥水落多。披霜收曬網,帶月枕漁蓑。莫問行吟客,滄浪鼓枻歌。
煉就光明瑩玉,回來卻入黃泉。升騰須假至三年。攜養殷勤眷戀。九九才終變化,神功豈假言宣。分明頃刻做神仙。永駕鸞車鳳輦。
丹霄休嘆路難通,學取燕山種桂叢。異日天香滿亭院,吾廬當似廣寒宮。
屏跡茅檐下,追隨日以疏。偶然到城市,未免識儂渠。造物靜相對,此身常有馀。何時謝形役,不敢惜離居。
皋落秋風暮,深崖得爾雛。他時萬里翼,天末片云孤。何處三窟兔,古城千歲狐。佇翻壯士臂,飛血灑平蕪。
柳絮因風墜水,牡丹雨褪燕支。地面綠痕寒未減,松柏縱橫翠黛圍。春城滿夕暉。敗葉凄涼枯井,宮槐落盡空枝。淚咽長平終亦夢,斷代誰還憶故伊。笑迎風面吹。
高臺臨凈土,遠近見神州。吉夢曾徵帝,真僧昔讓侯。珠瓔從喜舍,金碧盡冥搜。有樹皆成寶,無枝不似虬。路人頻折柳,羈客倦登樓。一見王孫草,方知久滯游。
垂柳柴門傍水開,啾啾野雀啄莓苔。園林日午花爭發,主不歸來客自來。
一雨緣南浦,波明柳蔭門。遙知湔裾處,為我一攀翻。散策橋南路,春容最好時。夢回花滿眼,猶恐是辛夷。牛歸坡草煖,船系岸花零。白墮尊同臥,黃昏月照醒。
我屋甘泉洞,泉甘亦自同。獨憐生海外,題品未曾逢。
遲暮山林意頗同,一尊且共話年豐。租傭不墮常時業,鉛槧兼收卒歲功。秋水衣巾明野色,朔云杞菊倚寒叢。論兵策馬俱難用,只作江南白發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