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別劉近之四首 其三
驅車庾關道,上有文獻祠。
飛甍依絕壁,磨蘚認窮碑。
梅亡嶺尚名,猿去洞還疑。
不念去者寡,寧知來者稀。
金鑒悟唐帝,朗照識胡兒。
改容謝小友,軟美非所宜。
朅還展二忠,千秋良并茲。
驅車庾關道,上有文獻祠。
飛甍依絕壁,磨蘚認窮碑。
梅亡嶺尚名,猿去洞還疑。
不念去者寡,寧知來者稀。
金鑒悟唐帝,朗照識胡兒。
改容謝小友,軟美非所宜。
朅還展二忠,千秋良并茲。
駕車行駛在庾關的道路上,路旁有文獻祠。祠廟的飛檐緊靠著絕壁,我擦去碑上的苔蘚辨認那殘碑上的文字。嶺上梅花已無但嶺名依舊,猿猴離去山洞讓人仍覺有猿影。不想離去的人稀少,怎知前來的人也不多。張九齡用《千秋金鑒錄》讓唐玄宗醒悟,能明察胡人安祿山的野心。我改變神色向劉近之道歉,溫柔軟弱不是你所適宜的。我回去后要去瞻仰二忠的遺跡,他們的精神千秋并存。
庾關:即梅關,在江西大余、廣東南雄交界處的梅嶺上。
文獻祠:祭祀張九齡的祠廟,張九齡謚號文獻。
飛甍(méng):指祠廟的飛檐。
磨蘚:擦去苔蘚。窮碑:殘碑。
金鑒:指張九齡作的《千秋金鑒錄》,用以諷諫唐玄宗。
胡兒:指安祿山。
朅(qiè)還:回去。二忠:可能指張九齡等忠義之士。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推測詩人在庾關道上看到文獻祠等古跡,聯想到歷史上的忠義之士,結合友人劉近之的情況,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社會可能存在一些需要忠義之人挺身而出的情況,詩人借此詩表達對忠義精神的倡導。
這首詩主旨是借憑吊古跡,贊頌歷史上的忠義之士,勸勉友人要堅守忠義,不流于軟弱。其突出特點是用典自然,將歷史與現實結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體現了詩人對傳統忠義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叔偉不見空締建,正平何在獨滄洲。
蒼狗白云急景馳,那堪兩鬢已成絲。雞蟲得食何勞計,身世榮枯欲問誰。情緒千般縈夙夢,悲歡一例付新詞。銜杯欲剪西窗燭,又是鄰機晚放時。歲月悠悠興未闌,白頭猶作少年看。冷煙裊裊篆香館,清漏遲遲滴水盤。東壁光催殘臘盡,茅齋獨唱一燈寒。良宵誰共郫筒飲,炮竹聲喧萬象歡。
飽食終日,宴安自居。迭遷寒暑,迅若隙駒。胡不志學,以立身軀。氣志奮發,私欲滌除。精研五典,愛惜三余。優游涵泳,漸積工夫。寸陰是競,勿憚勤劬。日就月將,斯圣之徒。
曉鶯娓娓流妝閣。日上燭吹紅繡幕。束將方帶玉芙蕖,裹就半韝銀芍藥。尋花露冷胭脂薄。花底暗翻釵子落。誰開鴛錦抱輕云,誤使丁娘枕前索。
世道如斯決意歸,此心不怕八風吹。吾生忠信無休日,天下風波有定時。
瑤波淡寫湘妃怨,美人洞簫聲起。霜籟泠泠,煙痕渺渺,一片碧山花外。幽懷漫寄。聽低唱微云,袖雙扶翠。慘綠垂楊,絲絲金縷畫船艤。鱸鄉便攜俊侶。鷗邊清事足,銷盡羅綺。紅燭填詞,青樓側帽,那許年芳如水。銀灣影里。問何處瓊樓,峭風仙佩。夢去羅浮,月明騎鳳子。
暫將一葦向南溟,來往隨波總未寧。忽見游云歸別塢,又看飛雁落前汀。夢中尚有嬌兒女,燈下惟馀瘦影形。苦趣不堪重記憶,臨晨獨眺遠山青。
高以天為限,名標日觀雄。尊崇首五岳,典秩目三公。剎影云端見,鐘聲海上通。何當凌絕頂,懷抱一為空。
翠驚苕影亂,蟹過石陰空。
白璧玷青蠅,古賢所不免。禮義茍無愆,人言何足辨。捧檄適荊湖,刻苦如兄鮮。緩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臠。衣屨不敢鮮,杯盤不敢腆。猶時寄甘旨,遠道孝思展。猶日勤筆札,公余手書卷。似此仕為貧,不愧家積善。每念宦途窮,清淚有時泫。無何貝錦詞,讒人肆流演。初聞本不疑,三至能無眩。亦以愛之深,遂至憂難遣。披讀尺素書,豁如雪見晛。惟愧《儒行篇》,不信久不見。所希曾氏省,無則益加勉。上奉庭闈歡,下使云仍顯。受毀出求全,得福良不淺。云夢吞八九,胸中慎毋褊。
又傳熊夢符新兆,更藉犀錢續舊歡。身事總知堪付子,老年因嘆未休官。棠留錦水祥源遠,桃熟丹丘福果完。為謝少陵歌抱送,新詩都下盡傳看。甘露長春皆上賜,朝回開閣更留歡。欲知湯餅筵中客,盡是蓬萊闕下官。鳳沼敢云雛再浴,藍田因喜壁雙完。一年兩度弧懸日,佳氣充閭次第看。
白云飛鳥皆在下,一江峽水向東流。
禪翁笑擁兩朱輪,麈尾蒲團付底人。千里謳吟真刺史,三朝出入老宗臣。春風半道旌旗轉,南國一番桃李新。莫把蹄涔留尺鯉,早令圖畫上麒麟。扁舟昔艤浙江邊,曾醉王孫玳瑁筵。竹杖芒鞋晚城上,金荷銀燭夜堂前。宦游我輩聊復爾,聚散人間亦偶然。誰料天涯今八載,青燈相對各華顛。
徼外西夷入版圖,使君擁傳過成都。長江可恨流如錦,不洗臨邛舊酒壚。
靜處鬧浩浩,鬧中靜悄悄。鐘動月黃昏,雞鳴五更早。拄杖子,卻懊惱,可惜好光陰,等閑空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