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 其一
百川齊注海東頭,使者河堤借箸籌。
豈有宣房沈白馬,但聞蜀水斗蒼牛。
地通鼉窟千尋浪,天入龍門萬里流。
滿眼藋蒿淮泗上,至今遺恨武安侯。
百川齊注海東頭,使者河堤借箸籌。
豈有宣房沈白馬,但聞蜀水斗蒼牛。
地通鼉窟千尋浪,天入龍門萬里流。
滿眼藋蒿淮泗上,至今遺恨武安侯。
眾多河流一同向東注入大海,治水使者在河堤上出謀劃策。哪有像宣房宮那樣沉白馬祭祀治水成功之事,只聽聞蜀地水患如蒼牛爭斗。大地連通著鼉龍洞穴,涌起千尋巨浪,天空融入龍門,萬里河水奔流。淮水和泗水兩岸滿眼都是藋蒿,至今人們還對武安侯心懷遺恨。
借箸籌:借用筷子來籌劃,指為人出謀劃策。
宣房:漢武帝時,黃河決口于瓠子,武帝親臨,命隨從官員自將軍以下都背柴草填決口,并作《瓠子歌》,后筑宣房宮于決口處。沉白馬:古時祭祀河神有沉白馬的儀式。
蜀水斗蒼牛:傳說蜀地有二牛斗于江,后水患大作。
鼉窟:鼉龍居住的洞穴。
龍門:在今山西河津西北和陜西韓城東北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對峙,形如門闕。
藋蒿:兩種野草。
武安侯:指田蚡,漢武帝時丞相,他為私利阻止治理黃河水患。
此詩創作背景或許與當時社會面臨水患問題相關。詩人可能看到現實中治水難題,聯想到歷史上田蚡為私利阻礙治河之事,借讀史之機,以詩歌表達對這種不顧民生行為的批判和對治水不力的感慨。
這首詩主旨在于借歷史上治水之事,批判因私利阻礙治水的行為。其特點是氣勢雄渾,用典巧妙。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未產生重大影響,但展現了詩人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批判精神。
云繭羅紋幸見投,烏皮幾上雪凝眸。懷人端為雙魚信,作賦空慚五鳳樓。翠峰山下連吳會,雪浪東來入海門。胸次不留元字腳,金香爐下鐵昆崙。
塞直慕南董,良明憲夔皋。孰為非我事?相命須其曹。被褐騫寒素,奉璋參俊髦。王戡載簡冊,臣職放牲牢。忠敬道無二,笑談誼彌高。
十八學士登瀛仙,衣冠濟濟開樽筵。銀燭高燒照長夜,金爐香爇沈檀煙。社稷元勛屬房杜,忠孝百年論肺腑。乾坤醉里暗經綸,盛世風云際真主。玉京天上非人間,瀛洲可望不可攀。河漢秋高月華滿,清風雜沓鳴瑤環。龍鳳雄姿天日表,策府宏開朝覲早。宴娛不敢負君恩,周詩正儗歌天保。
太倉宇宙久陳陳,合與英豪共作新。修造鳳樓須有手,住持烏寺可無人。千官禮絕三司貴,一士心歸萬國春。藉與八風吹六翮,飛騰意度不無神。禹跡茫茫海會同,有誰管領自西東。側身江漢歸無所,開眼乾坤見有公。隱幾三思籌去住,歷階再拜叩窮通。朝家有意尋幽側,人在風煙慘淡中。
身行衢信兩中間,夾路尖峰面面寒。只道秋山似春筍,不知春筍似秋山。
曉出吳門有北風,片帆高掛一飛鴻。如騎鶴背行天上,似聽猿聲下峽中。楊柳人家迷咫尺,蒹葭漁唱隔西東。十年霸業同朝露,回首蒼茫故壘空。
涼意生新浴,幽情遠垢氛。雨階行亂蟻,風箔散饑蚊。興好多題扇,神清不茹葷。有時弦綠綺,橫膝奏南薰。
令弟書來日,凄其憶故人。每懷將酒別,不得寄詩頻。萬里高門舊,湖山別墅新。一氈真獨冷,萬卷詎全貧。豈不云霄志,其如電露身。迢迢長夢寐,漠漠尚風塵。池館馀花晚,山阡宿草春。自憐何日去,望遠一沾巾。
間歲苦離索,舊游若云萍。與君每共嘆,忍復此長瞑。元龍按近甸,旦暮涕已零。遙遙兩汪子,此信何時聆。虛檐團云影,永夜雙燭熒。清歡可復繼,即此成千齡。
榆錢滿地莫醫貧,柳絮無聲旋化塵。萬劫如初半梢月,一年過半兩頭春。可憐此老憂天下,不見吾狂恨古人。七地沈空難未渡,更從何處脫沉淪。
山有隈兮江有汜,歌擁枻兮見王子。揄修袂兮披長云,舉繡被兮風紛紛。蒙詬恥兮心靡它,君不知兮可奈何。
斜陽守西側,疏柳立塘沿。聞有雁聲過,偶爾向天看。
仕路莫踰科舉捷,生涯賴有父書存。極知世事宜酬應,但得工夫更討論。一旦風云滋筆力,九天雨露沛君恩。歸來了卻為兒愿,碑刻封題記某墳。
岐山煙茫茫,渭水從中瀉。自三千年來,鳳皇不復下。羸馬厭空郊,凍禽啼永夜。高館發長歌,王風慨淪謝。
荏苒經旬住,棲遲何所營。曠懷觀物化,高枕聽溪聲。淅淅山中雨,寥寥世外情。會心時莞爾,聊遣有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