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田即事 其四
新葺茅廬在水南,擬栽修竹翠毿毿。
持齋怕入遠公社,習靜便同彌勒龕。
詩就多兼唐小說,客來與作晉清談。
所慚懶廢無才思,輸與山陰老學庵。
新葺茅廬在水南,擬栽修竹翠毿毿。
持齋怕入遠公社,習靜便同彌勒龕。
詩就多兼唐小說,客來與作晉清談。
所慚懶廢無才思,輸與山陰老學庵。
新修的茅屋在水的南岸,打算栽種修長的翠竹,讓它們枝葉細長下垂。持齋修行怕進入遠方的寺廟,習靜修行就如同待在彌勒佛的佛龕旁。寫成的詩大多融合了唐代小說的元素,有客人來訪就和他們進行晉代那樣的清談。慚愧自己慵懶荒廢又缺乏才思,比不上山陰的老學庵主人。
葺:修理,修建。
毿毿:形容毛發、枝條等細長的樣子。
持齋:遵守齋期,吃素。遠公社:東晉高僧慧遠在廬山創立白蓮社,這里泛指佛教寺廟。
習靜:謂習養靜寂的心性。彌勒龕:供奉彌勒佛的佛龕。
晉清談:魏晉時期士大夫階層崇尚的一種清談玄理的風氣。
山陰老學庵:指陸游,他晚年在山陰(今浙江紹興)建“老學庵”。
具體創作時間和背景較難確切知曉,但從詩中能看出詩人處于歸田隱居的狀態。可能當時社會環境相對動蕩或復雜,詩人選擇回歸田園,在寧靜的生活中追求精神的寄托和內心的平靜。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歸田后的生活及心境,突出閑適、寧靜的特點。以自然的語言展現隱居生活情趣,雖在文學史上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部分文人的生活追求和精神世界。
吟袖衡云滿筆端,馬蹄霜跡破朝寒。據鞍何必須橫槊,自有新詩似建安。
神仙不可學,形化空游魂。白日非我朝,青松為我門。雖復隔幽顯,猶知念子孫。何以遣悲惋,萬物歸其根。寄語世上人,莫厭臨芳尊。莊生問枯骨,三樂成虛言。
非莖非葉。搖曳瓊鉤,掛一痕香雪。含苞才見,驚片時、射眼光華明徹。蓮臺多品,怕猶遜、旃檀芬烈。更鼓催、殘夢消沈,長想玉甌初缺。前朝未盡風流,嘆仙李蟠根,依舊門閾。開筵喚客花徑里,無數雄蜂雌蝶。擬憑并剪,長夜對、鴛衾虛設。笑問他、朝菌靈椿,共度百千塵劫。
峰巒綿亙幾千里,半霽半陰輕靄中。僧房借榻睡初足,滿谷笙篁松檜風。
槐底婆娑生意盡,柳邊搖落長年悲。殷東陽守徒嗟惜,桓大將軍自涕洟。不知庾叟江潭賦,何似延陵季子詩。
涉險應難得命還,倭中風土素蠻頑。縱饒航海數百萬,不直龍王一怒間。
羨君走馬踏千山,卻笑吟詩不肯閒。寫得清風入嘉句,盡攜爽氣出云間。
一角紅樓春又駐。簾底眉痕,簾外煙和霧。夢過銀屏留不住,教人腸斷無尋處。謾說柔情深幾許。便隔云山,依舊朝還暮。看似楊花飄溷去,東風卻種相思樹。曲巷層樓門自閉。斜月低迷,簾幕深深地。夢短更長都不計,問花知否人憔悴。依舊畫堂春欲睡。燕子雙雙,去住渾容易。贏得閒愁何處寄,眉間心上休回避。
簫笳沸空。旌旗飐風。游人列炬如龍。報行程向東。高臺數重。狂花萬筒。和平焰字當中。是民心大同。
煙嵐云樹兩微茫,遷客西來正望鄉。若值秋風小搖落,祇應無奈九回腸。
海外東夷數萬程,無仇于韃亦生嗔。此番去者皆銜怨,試看他時秦滅秦。
匆匆蓐食過重丘,炬影通林見遠流。云物瀾翻煙羃歷,細風吹霰上征裘。
離緒東風吹欲斷。道上楊花,驀地迎人面。惆悵相逢如未見,眼中卻被春撩亂。經歲經時愁已慣。舊夢城南,今日天涯遍。行到黃昏應更倦,輕塵高樹都成怨。宛轉流鶯窺碧樹。不是當年,花底相逢處。輕絮無端飄陌路,游絲可系游人住。飛燕歸時天欲暮。數遍樓臺,知向誰家去?愁說尋春春又誤,舊時明月空如故。
夢醒朱樓鎮鎖,殘日留斜影。向晚西風漸止,繞廊花葉靜。塵封象管,弦斷金徽何日整。佇徘徊,鳥啼蟲語滿荒徑。寶釵分,篆煙燼,密誓嗟難省。鏡換容華,帶損腰圍新來更。浮蹤浪跡,不似年年秋期定。縱思歸,更堪歸路永。
挹泰壇,紫泰清。受天命,報天成。竦皇心,薦樂聲。志上達,歌下迎。億上帝,臨下庭。騎日月,陪列星。嘉視信,大糦馨。澹神心,醉皇靈。相百辟,貢八荒。九歌敘,萬舞翔。肅振振,鏗皇皇。帝欣欣,福穰穰。高在上,道光明。物資始,德難名。承眷命,牧蒼生。寰宇謐,泰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