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村田樂府十首 其五 爆竹行
歲朝爆竹傳自昔,吳儂政用前五日。
食殘豆粥埽罷塵,截筒五尺煨以薪。
節間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將仍疾走。
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
一聲兩聲百聲驚,三聲四聲鬼巢傾。
十聲百聲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
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馀威可驅癘。
屏除藥裹添酒杯,晝日嬉游夜濃睡。
歲朝爆竹傳自昔,吳儂政用前五日。
食殘豆粥埽罷塵,截筒五尺煨以薪。
節間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將仍疾走。
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
一聲兩聲百聲驚,三聲四聲鬼巢傾。
十聲百聲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
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馀威可驅癘。
屏除藥裹添酒杯,晝日嬉游夜濃睡。
新年燃放爆竹的習俗自古就有,吳地百姓正是在年前五天就開始放。吃完豆粥、掃完灰塵后,截來五尺長的竹筒用柴火燒。竹節間被火燒得汗水般的汁液流淌,火力穿透竹筒,健壯的仆人拿起來快速奔跑。兒童們遠遠站著避開鋒芒,在臺階前把竹筒往地上一敲,如同雷霆怒吼。一聲兩聲能讓百鬼驚恐,三聲四聲能讓鬼巢傾塌。十聲百聲能讓神道安寧,四面八方都變得和平。然后把燒焦的竹筒頭拾起來堆在床底,它還有余威可以驅走疫病。扔掉藥箱,添上酒杯,白天游玩嬉戲,夜晚酣然入睡。
歲朝:新年。
吳儂:吳地的人。
政:通“正”。
豆粥:一種粥品。
截筒:截斷的竹筒。
癘:疫病。
此詩創作于詩人所處時代的臘月鄉村。當時鄉村保留著傳統的新年習俗,放爆竹驅鬼祈福是重要活動。詩人可能在鄉村親身感受這種熱鬧氛圍,從而創作此詩,展現鄉村新年的民俗風情。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鄉村新年放爆竹的習俗,突出其驅邪祈福的意義。特點是生動展現節日場景,語言通俗。它為研究古代鄉村新年習俗和民俗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在民俗文學中有一定價值。
禁漏初停蘭省開,列仙名目上清來。
飛鳴曉日鶯聲遠,變化春風鶴影回。
廣陌萬人生喜色,曲江千樹發寒梅。
青云已是酬恩處,莫惜芳時醉酒杯。
入境當春務,農蠶事正殷。
逢溪難飲馬,度嶺更勞人。
想取烝黎泰,無過賦歛均。
不知成政后,誰是得為鄰。
維舟綠溪岸,繞郡白云峰。
將幕連山起,人家向水重。
短才無獨見,長策未相逢。
所幸分堯理,烝民悉可封。
為郎非白頭,作牧授滄洲。
江界乘潮入,山川值勝游。
暑氣隨轉扇,涼月傍開樓。
便欲歸田里,拋官逐隱侯。
罷郎東出守,半路得浮舟。
大斾行當夏,桐江到未秋。
云閑分島寺,濤靜見沙鷗。
誰伴臨清景,吟詩上郡樓。
風濤幾千里,歸路半乘舟。
此地難相遇,何人更共游。
坐經嵩頂夏,行值洛陽秋。
到寺安禪夕,江云滿石樓。
舞鶴翔鸞俱別離,可憐生死兩相隨。
紅絲毳落眠汀處,白雪花成蹙浪時。
琴上只聞交頸語,窗前空展共飛詩。
何如相見長相對,肯羨人間多所思。
莫道妝成斷客腸,粉胸綿手白蓮香。
煙分頂上三層綠,劒截眸中一寸光。
舞勝柳枝腰更軟,歌嫌珠貫曲猶長。
雖然不似王孫女,解愛臨邛賣賦郎。
錦里芬芳少佩蘭,風流全占似君難。
心迷曉夢窗猶暗,粉落香肌汗未干。
兩臉夭桃從鏡發,一眸春水照人寒。
自嗟此地非吾土,不得如花歲歲看。
氣吐幽蘭出洞房,樂人先問調宮商。
聲和細管珠才轉,曲度沈煙雪更香。
公子不隨腸萬結,離人須落淚千行。
巫山唱罷行云過,猶自微塵舞畫梁。
西京無暑氣,夏景似清秋。
天府來相辟,高人去自由。
江山通蜀國,日月近神州。
若共將軍語,河蘭地未收。
紅臉初分翠黛愁,錦筵歌板拍清秋。
一樓春雪和塵落,午夜寒泉帶雨流。
座上美人心盡死,尊前旅客淚難收。
莫辭更送劉郎酒,百斛明珠異日酬。
千年積雪萬年冰,掌上初擎力不勝。
南國舊知何處得,北方寒氣此中凝。
黃昏轉燭螢飛沼,白日褰簾水在簪。
蘄簟蜀琴相對好,裁詩乞與滌煩襟。
久在仙壇下,全家是地仙。
池塘來乳洞,禾黍接芝田。
起看青山足,還傾白酒眠。
不知塵世事,雙鬢逐流年。
青幟闊數尺,懸于往來道。
多為風所飏,時見酒名號。
拂拂野橋幽,翻翻江市好。
雙眸復何事,終竟望君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