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父居于普寧寺鐘樓之下辟以為齋舊名坎止近易榜曰發深省衡州舅氏書之仆為賦四小詩以發深省齋為韻
瓦礫何所知,說法猶咄咄。況此空洞中,孰能無啟發。
危岑百尺高,下有溪流深。高深日相激,合此無盡音。
人行冥昧中,遇坎輒自省。聞是微妙音,安得忘所警。
我有嗜睡癖,衾枕長與偕。晨昏要無失,曷日住君齋。
瓦礫何所知,說法猶咄咄。況此空洞中,孰能無啟發。
危岑百尺高,下有溪流深。高深日相激,合此無盡音。
人行冥昧中,遇坎輒自省。聞是微妙音,安得忘所警。
我有嗜睡癖,衾枕長與偕。晨昏要無失,曷日住君齋。
瓦礫哪能懂得什么,卻還不停地發出聲響好似在說法。何況這空曠的鐘樓之中,誰又能不從中獲得啟發呢。高高的山峰有百尺之高,下面有幽深的溪流。高深的山水每日相互激蕩,融合成這無盡的聲音。人在昏暗迷茫中行走,遇到坎坷就會自我反省。聽到這微妙的聲音,怎么能忘記它給予的警示。我有嗜睡的毛病,總是與衾枕相伴。早晚都不能錯過,哪天能住進你的齋房呢。
咄咄:形容說話多或連續不斷地說話。
危岑:高峻的山峰。
冥昧:昏暗、迷茫。
遇坎:遇到坎坷、困難。
曷日:何日。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題可知,成父居住在普寧寺鐘樓之下并將其辟為齋房,舊名‘坎止’,后改為‘發深省’。詩人可能是在拜訪成父時,有感于齋房的環境和名字,創作了這組詩。當時詩人或許處于對人生有所思考的階段,看到友人的齋房能讓人自省,從而觸發了創作靈感。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從平凡事物和自然景象中獲得人生啟發與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其突出特點是將哲理融入自然景象和日常事物中。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對生活細致的觀察和深刻的思考。
庭院雀行悄悄,欄干樹影重重。貍奴睡足花枝午,閑撲柳絲風。細數枝頭青子,趁人扇底飛蟲。嫩羅新試輕衫影,傍著小榴紅。
不是欣同賞,其如勝地何。濡毫山借麗,灑澤水增波。淑氣催玄籥,薰風入淺莎。霜威人所憚,今已布陽和。
兩兩青衿及我門,今朝各領一氈寒。臨行分付虞廷意,敷教還應在敬寬。
昔坡翁,鑿此泉。得一龜,尚蜿蜒?;癁槭赂氏?。味旨哉,名遂傳。鐵為欄,護千年。飲者壽,民之天。
譬春之陽,如冬之日。耕者讓畔,百姓豐溢。惟我胡父,恩惠難置。
瀑布下匡廬,倚天垂玉柱。瀟瀟六月寒,坐對白龍舞。幽人送目馀,新添夜來雨。
釋迦慳,迦葉富。欺負乎人,誇張莽鹵。五天不納到支那,塞壑填溝無避處。無避處,不遮護,汲興相逢,如涂毒鼓。直須親切一回來,莫似邯鄲學唐步。
香。金鴨濃熏夜未央。重簾里,清馥浣詩腸。簾。一幅湘紋壓小檐。微雨度,響戛玉鉤尖。眉。鎮日含顰那個知。問夫婿,深淺入時宜。波。臨去含情意若何。眉樓上,簾卷近秋河。
白云南望雪漫漫,遙想親闈夜正寒。安得西風生兩翼,一樽春酒奉清歡。
盤根玉嶺氣形全,擢秀霜林雨露偏。傾國笑容斜媚日,惱人香氣上薰天。禪僧悟道疑為佛,漁父迷途似得仙。印可幾人成白業,自身寧久墊塵緣。
一盞清茶一瓣香,兒啼女哭繞靈床。問君底事心何忍,不管吾家事短長。
隸書師鄭叟,驚絕已知名。求寫無縑素,飛毫憶老成。一生耽墨妙,三體未研精。谷口能???,從君至舊京。白發湯高逸,書家亦一人。鳩茲稱二篆,蠆尾更三真。以我師心拙,多君得法新。歸時煩致語,名跡寄來頻。白首思乘暇,臨池學伯英。法書研玩少,真跡夢魂傾。師有江東友,人知漢隸名。秘傳須口授,湯鄭總關情。
云容天澹澹,葦痕風影,都上寺西樓。遠山青萬疊,是處斜陽,來與掛簾鉤。雛楊細草,又今年、綠遍瀛洲。偏未許、玉容花貌,深處蕩蓮舟。凝眸。高城望極,點點宮鴉,正晚鐘時候。還認取、欄干遙倚,壓鬢紅榴。單衫小扇分明在,只錦箋難寄珠彄。歸騎杳,憑誰系住閑愁。
南陂荒茀已成圍,北墅田租頗應期。兩地徑規般薄地,小為庵屋大為池。夾溝欲插柳千株,繞舍先營五畝蔬。供爨禦冬須次第,西歸新得務農書。親朋樽俎日周旋,無限歡情到酒邊。底許擠排作尊客,祇令撫己嘆衰年。接屋連墻翠密中,炊香羹玉飽過從。人將逋客為同社,地與斜川作附庸。
流光元夕到,春事半園居。映月花還嫩,隨風柳未舒。枕欹招隱賦,筆閣絕交書。悵望煙霞外,何時返鹿車。